中医药文化背景下宋代医家钱乙述评.docx
《中医药文化背景下宋代医家钱乙述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药文化背景下宋代医家钱乙述评.docx(3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中室文化背景下宋代医家钱乙述评钱乙,字仲阳,北宋东平郡(今山东郭城东平)人,约生于宋仁宗天圣十年(1032),卒于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1他一生行医治学,声誉卓著,他对儿科的学术造诣既奠定了中医儿科学的专科地位,又巩固丰富了中医学科体系,开拓创新了中医理法方药的内涵;他既是“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也是一位彪炳中国医学史的中医大家。一、儒医的文化背景儒医,即儒生习医、研医、业医。其名最早记载见于北宋宋会要辑稿崇儒:“政和七年臣僚言:伏观朝廷兴建医学,教养士类,使习儒术者通黄、素,明疹疗,而施于疾病,谓之儒医,甚大惠也。”2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三中文正公愿为良医篇对士子习医给予了更高的肯
2、定。文中记述了范仲淹求签时祈祷神灵的话,即“他时得位相乎?”“不然,愿为良医”,并对“志于相”和“为良医”进行了阐述3,代表了儒、医结合的最高境界。儒、医的结合是儒学、医学发展的必然,也是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必然,由此形成了自成一派的中医药文化。二、大医治学之路心怀仁孝、专一为道仁孝是中医医德之魂。为医者,当心怀仁孝。有“仁心”,始可行“仁道,论语学而篇日:“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仁者,仁民爱物,第一步就是要做到行孝悌。论语,学而篇:“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朱熹注:“本,犹根也。仁者,爱之理,心之德也。为仁,犹曰行仁。”钱穆对此论述到:“孝悌乃仁之本,人能有孝悌之心,自能有仁心仁道,犹木之
3、生于根。”4也就是说,仁为体,孝悌为用,仁心之行,始于孝悌。钱乙的“孝悌”事迹在其传记中有详细记载。他祖籍浙江钱塘,后同曾祖北迁邪州。他幼年坎坷:父亲钱顺,虽行医善针,但嗜酒喜游,常年不返;三岁丧母,寄居于姑家,自幼随姑父吕氏习医。他二十岁时,姑母临终前告知其身世,他强忍悲恸,去寻找父亲,往返五六次,才找到父亲所在之地。又逾几年,才将父亲接至家中。他前后共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去寻找和恳求父亲回家,那时钱乙已三十多岁。之后,他厚嫁姑父孤女,赡养父亲和姑父,宜至终老,姑父去世,因其无子,钱乙便以孝子礼安葬祭拜吕氏。乡里对他的仁孝称赞有加,传记中载:“乡人惊叹,感慨为泣下,多赋诗咏其事。”孟子梁惠王上曰
4、:“医者,是乃仁术也。”只有胸怀仁爱,方能体察患者之疾苦,诊疾问病,方能详察秋毫。张仲景在伤寒论序中说,医者“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也就是说,为医者对君是忠,对亲是孝,对世人是仁。心怀仁孝、专一为道,这也是一代大医钱乙穷尽毕生所践行的准则。三、儒医修性之学天地立心、生民立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认为人生在世,就要尊顺天意,立天、立地、立人,做到诚意、正心、格物、致知、明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努力达到圣贤境界,这也是对当时民众的精神价值、生活意义、政治理想等层面的现实点化。钱乙的一生正值宋代理学的建立和发展的时期,他
5、的身上淌有儒家理学的血液,他的人生轨迹是和儒家修性之学相契合的。钱乙虽幼年不幸,他并未消沉,读书不为入仕,而是随姑父刻苦学医。他从20岁开始独立行医,因擅长儿科在山东地区非常有名。在六十多年的行医生涯中,钱氏“知进退”,他因诊治长公主女儿,一举成名,授翰林医学。后诊治皇子,诸医不治,他一治而愈,官至太医丞,被赐四品紫衣官服及金鱼袋,可谓是踏上仕途巅峰,却很快以病请辞,毫不留恋权利和地位。钱氏“有操守”,对待权贵,他有所保留,诊长公主女,他直言无须服药,被训斥就默默退下;诊皇子,他谦辞说前医就快要治好,自己遇到的时机好而已;面对同仁,他性刚直言,京城有名望的医家借论医道前来发难,他引经据典,激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药 文化背景 宋代 医家 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