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龙说赵太后》二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触龙说赵太后》二议.docx(2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触龙说赵太后二议内容摘要:这是一篇策论文,对战国策中的名篇触龙说赵太后一文提出了作者的新见解。文章主要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了“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这句话的精妙之处,以及作为“纪传体雏形”类文章,其形象与说理高度统一的特点。关键词:战国策触龙纵横家形象说理触龙说赵太后作为战国策中的名篇,选自赵策四赵太后新用事,此标题为通用篇名。本文由赵太后和触龙的劝话构成,讲述的是赵孝成王元年,赵国国君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孝成王继承了王位,由于当时孝成王还小,朝政大权都把持在赵威后手中。此时赵国政权交替,形势动荡不安,秦国趁机出兵大举攻赵,占领了赵国三座城池。赵国形势危急,不得求救于齐国。而齐国则按照当时
2、的惯例提出将赵威后的小儿子长安君作为人质的条件,才肯出兵。赵威后溺爱长安君且缺乏政治远见,执意不肯,致使国家危机日深。而触龙用巧妙而雄辩的言辞,针对赵太后爱子的心理,因势利导,以柔克刚,使得赵太后最终竟欣然同意小儿子长安君为质,换来了齐国的援兵。触龙循循善诱而救赵于水火之中,文中其游说艺术历来为人所称道,这里不加赘议。这里只浅说自己在细读后的二点想法。一、令人深思的十一字论断触龙在游说赵太后时,有一论断:“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成为了他雄辩的中心。围绕这句话,引出了太后对燕后的爱与对长安君爱的比较,剖析了严峻客观的历史现象,巧妙地说明人主之子“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的害处,最终打动了太
3、后。我认为这十一字点出了触龙论断的精义之处。1 .以虚称实首先,从字面意义出发。“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意即称职、真爱自己孩子的父母,就应为孩子的作长远打算。何为真正的父母为孩子的长远打算呢?文中有两处提到:一处为触龙假托之词:“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言外之意,趁自己在太后面前说得上话时,为儿子的将来作打算;另一处是触龙最后对太后说的话: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这句真正触动了太后,点出了长安君不为国出点力,怎么立足国家的问题。王侯的子孙由于血缘关系他们往往占据高位,却没有为国家立下功劳,既无功劳业绩,反倒把持着许多财富
4、和权力。如今你赵太后让长安君拥有如此高的地位,身为天子,握国家大权,却又不让他趁着国家危难之际赶快为国家建功,一旦太后去世,他如何在赵国立足?虚实对比,使赵太后对长安君的未来产生危机感,看到了溺爱长安君的严重恶果,从而,心悦诚服地接受了触龙的观点。两处的“计深远”一比较,孰更为长远,显而易见。触龙的假托之词为虚,触动太后之话为实。以虚称实,这让我看到了触龙的远见卓识,将“爱子”与“爱国”联系在一起,使子女有功于国,能自托于国,这才是真正的父母爱子的深远之计。触龙的观点对两千多年后的今人,仍然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这点精义之处颇值得为人父母者细品。2 .从“爱子”到“爱民”其次,我觉得这句话还有着
5、暗含之意。那就是它可以理解为:“君王之爱民,则为之计深远。触龙能打动太后,我觉得成功之处在于他将父母、臣子两种身份拿捏的非常好。触龙和太后都是人之父母,这点是相同的。处于这种身份,触龙说的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应是肺腑之言,能引起共鸣。但要注意到的是文中触龙和太后的最主要关系是君臣关系,触龙是臣子。君臣之间谈的自然是国事,因此我才觉得触龙的这句话背后还有着更深的意义。君王,也看作天,是人民的衣食父母,真正的贤君是为民着想的,在齐策四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一文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赵太后身上闪耀着“民本主义”的进步思想。站在臣子角度的触龙,说出这句话,应该有着对太后的深深了解以及对其的希望。赵太
6、后依触龙之话而做,让人们看到了她的爱民。文章最后出现的赵国贤士的一番感叹之话正说明了这点。赵太后的用子保民的义举,让臣子也有了爱民的进步思想。3 .纵横家的思想倾向最后,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能反映出一些纵横家的思想倾向。纵横家的思想特征是以策略为中心,重计、重利、重时相结合。个人感觉作者用对话的形式来塑造形象,当中定有加工之处,与其说这句话是触龙之语,不如说是作者之思。崇计是纵横家策略至上的政治思想,那作者刻画的触龙形象就应有这种思想倾向。崇计,贬斥武力,自然就有着贬战思想,这也是人民的愿望。大臣的强谏和触龙的巧谏都是不希望战争的发生,触龙的成功只在于他用了计”,用智谋胜于强力,突出策略
7、的重要性。“其继有在者乎”以下一连串的反诘句,表现了纵横家巧舌如簧、纵横抻阖的游说特色。另外,我想说说这“计”字。“计”做名词为策略、主意,做动词是谋划、打算。“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中“计”是个动词,我感觉句子本身就宣扬了“计”的重要性以及计深远性。触龙虽不是纵横家,但毕竟是以说客的身份出现的,加之战国策作者的“纵横”意识,使得他的劝说不同于一般的进谏。出于这两点考虑,我才认为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能反映纵横家的思想倾向。二、形象与说理高度统一战国策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是优秀的古代散文。熊宪光教授认为战国策的文体分为论说和记叙两类,并将赵策四赵太后新用事归为记叙类“纪传体雏形”的
8、文章。这类文章人物形象鲜明,情节精彩动人。确实,触龙说赵太后这篇文章将赵太后和触龙形象刻画得很好,尤其是太后。当大臣强谏,她扬言的一句:“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塑造了一个对小儿子溺爱的母亲形象。注意,她称自己为老妇,更让我们感到老牛护犊的专横。左师公来进见,她“盛气而揖之,同样刻画出她保护小儿子的盛气专横,到这里一个典型的母亲形象出现了。但太后毕竟是太后,历史上的赵威后,据齐策四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记载,并不是一个目光短浅,固执任性的老妇:而是一个有政治头脑的统治者。本文生动传神地描写了她由拒谏到纳谏的转变过程。在国家安危面前,她接受了“爱子”的根本原则一计深远,从色少解到诺,恣
9、君之所使之。”欣然同意爱子为人质,为国出力。这让我们看到一个深明大义有思想的太后形象。赵太后形象就变得丰满、立体、真实。用熊宪光教授的话说:伟大与渺小。明智与昏昧,心胸与宽广与自私狭隘,如此和谐地统一于赵威后之一身。”作者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让战国策的文学性更突出。这篇文章除了形象塑造这一点,还将说理放入。触龙劝谏的话单独提出来就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论说文。他以严格的逻辑推理,提出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问题,接着联系严峻的历史现象,分析“计深远”的意义,最后得出为长安君计深远,就要将其作为齐国人质的结论。理性是先秦精神的特质。因此,文章都闪烁着理性的光芒。触龙说赵太后这篇文章从文学角度上看,有着丰富的人物形象塑造,文学性更为浓厚。但它仍然受“理”的影响,又有着说理论证。因此,两者在文章里高度统一在一起,而且是那样的和谐。参考文献:1 .胡德才.大学语文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 .熊宪光.战国策研究M聿庆出版社,2004.3 .熊宪光.纵横家研究M重庆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