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纪研究》论文投稿模板.docx
《《第四纪研究》论文投稿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纪研究》论文投稿模板.docx(1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陈立宙,刘健,李凤,等.近160年来闽浙泥质区游离态脂肪酸的分布特征及其环境指示意义J.第四纪研窕,2018,38(2):ChenLilei2017-09-28 收稿,2017-12-12 收修改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1330964)、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鳌山科技创新计划项目(批准号: 2016ASKJI3)、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大调直项目(批准号:DD20160I47)和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尢所有机地球化学国 家重点实验室基金(批准号:SKLOG-201621)共同资助第一作者简介:陈立宙,男,30岁,博士研究生,第四纪地质学专业,E-mail: chenll通讯作者:
2、刘健,E-mail:liujian0550LiuJian,LiFeng,etal.Distributionpatternoffreefattyacidsanditsimplicationsforenvironmentoverthelast160yearsinthezhejiang-fujiancoastalmudarcaJ.QuaternarySciences,2018,38(2):doi:10.11928/j.issn.l001-7410.2018.02.0文章编号*100i7410(2018)02一近160年来闽浙泥质区游离态脂肪酸的分布特征及其环境指示意义*陈立雷W刘健1.2,李凤I,王
3、家生3,徐刚,贺行良I,张媛媛I(1.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杳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71:2.国土资源部海洋油气资源和环境地质揖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71;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4:4.中国地质科学院,北京IO37)摘要:闽浙泥质区沉积物中的有机质来源复杂,记录着自然气候环境演变和人类活动的大量信息。本研究对该泥质区2站位岩芯中脂类生物标志物一游离态脂肪酸近160年来的分布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其沉积物样品游离态脂肪酸均以微藻类和细菌等海洋自生生物源为主,陆源高等植物贡献较少。结果进一步表明,东亚季风、黑潮、太平洋十年涛动(PDO)等自然气
4、候环境因素变化,主导了海源游离态脂肪酸总量20世纪明显高于19世纪及其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异常发育:长江全流域洪水事件(1998年、1954年、1931年)致使该泥质区陆源游离态脂肪酸异常增加,海源则减少。人类活动则主导了20世纪60年代之后游离态脂肪酸的持续增加,尤以海源增加最为显著;长江三峡大坝建设影响了硅藻的生长。i-G&o%指标反演该泥质区的低氧程度20世纪50年代后呈显著增加趋势,80年代中期后进一步加剧。关键词:游离态脂肪酸;闽浙泥质区;生物标志物;富营养化;洪水;低氧中图分类号;P734.5,P722.6文献标识码:A闽浙泥质区主要是邻区大河、浙闽沿岸流和黑潮及其分
5、支物质输送和相互作用,在东海内陆架形成的条带状典型泥质区,以粉砂和粘土为主要组分,是重要的边缘海有机碳源-汇12L该泥质区沉积物连续性好、信息量丰富,能够很好地记录局部区域气候、环境演变和人类活动影响。20世纪50年代后期,人类活动,如大坝水库建设、水土保持工程实施等,造成东海主要物源输入河流一长江入海泥沙量持续减少3T,但工农业发展和日常生活却造成营养盐浓度的持续增高。例如,长江源溶解无机氮浓度从60年代的20.5molL增至80年代的59.1molL,进而增至19902004年间的80.6molL5;磷浓度也从60年代的约3xl3ta增至80年代的约7xl3ta网。这一系列由人类活动加剧的
6、富营养化造成闽浙泥质区赤潮频发;加之黑潮及其分支造成的上升流强弱变化、季风变化引起的洪水事件等自然气候环境因素,改变着该海域固有的碳循环规律I”,使得闽浙泥质区沉积物中有机质来源和分布特征变得错综匏杂。另外,近十几年来在全球许多河口和陆架地区都观测到了低氧现象,低氧会破坏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和生物群落结构,活化重金属造成二次污染,使得研究陆架低氧事件的历史演变过程成为热点脂类生物标志物作为一类特殊的有机质,来源明确,能够很好地抵御微生物和化学作用,适用于追溯海洋沉积物有机质的来源和反演气候环境变化及人类活动引起的沉积变化氏工构成生物体的重要类脂物游离态脂肪酸便是一类有效的脂类生物标志物,被广泛的应
7、用于湖泊和海洋沉积物研究Iw。早先在闽浙泥质区已开展了大量表层及柱状样沉积物中脂肪酸分布特征及其物源指示意义的研究“6-201,证实该研究区域海洋自生生物源是脂肪酸的主要贡献者,陆源脂肪酸贡献较少。其游离态脂肪酸来源细分为微藻类、细菌和陆源高等植物八海洋浮游生物合成的脂肪酸主要以G6:0C22:0偶数碳原子以及多不饱和脂肪酸为代表I。其中硅藻贡献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G8J39和C16j7l,8L指示细菌源脂肪酸的为部分奇碳数短链脂肪酸(C2C20)、一元不饱和脂肪酸(如C必7)、异构(i)和反异构(出)脂肪酸以及支链脂肪酸等I。C2Q一元正构()脂肪酸主要来源于植物叶蜡、角质和软木脂等成分12,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四纪研究 第四纪 研究 论文 投稿 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