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审美批评”与现代中国电影艺术批评之建立-TheVisualAestheticsCriticismofEarlyChineseFilm.docx
《“视觉审美批评”与现代中国电影艺术批评之建立-TheVisualAestheticsCriticismofEarlyChineseFilm.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视觉审美批评”与现代中国电影艺术批评之建立-TheVisualAestheticsCriticismofEarlyChineseFilm.docx(26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视觉审美批评”与现代中国电影艺术批评之建立TheVisualAestheticsCriticismofEarlyChineseFilm作者:薛峰作者简介:薛峰,电影学博士,浙江传媒学院影视文学系讲师浙江310018原文出处:当代电影(京)2011年第6期第96T03页内容提要:本文以新史料为基础,观照较长时段的中国电影批评史与理论史,重新叩审刘呐鸥、穆时英在现代中国电影批评实践和批评理论上的创建与贡献。本文通过辨析刘呐鸥、穆时英的电影审美观与20世纪20年代中国主流电影批评观念的不同,讨论他们的电影批评实践在“软性电影”与“硬性电影”论战风暴中的实际境遇,探究他们是否对当时的中国电影批评秩序
2、有所反思,在电影批评方法论上是否有所创建,从而尝试对刘呐鸥、穆时英在现代中国电影批评与理论史上的地位重新提出一些评价。期刊名称:影视艺术复印期号:2011年08期关键词:视觉审美/电影艺术批评/刘呐鸥/穆时英从1933-1935年,刘呐鸥(1905-1940)和穆时英Q912-1940)这两位新感觉派”文人先后卷入那场充满火药味的“软性电影与硬性电影之争。不可讳言,软、硬”双方在论战过程中,都有人身攻击式的谩骂和讽刺。如今,几十年过去了,硬性电影理论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不断追述和反复阐释。今天,再来叩审那段历史,倘若从现代中国电影批评史乃至人类知识进步与文化艺术发展的意义上来说,挖掘和阐释那已被
3、压抑多年的所谓“软性电影背后可能蕴藏的电影文化遗产,则是当代中国人对于自身文化历史的一种责任。出于这样的思路,一方面,我将尝试避开软硬论战中充满硝烟的语句,我更关注的是:在激烈的措词背后,刘呐鸥、穆时英是否为中国电影之前途”而进行过诚恳的努力,他们是否留下了一些至今还可能有益的文化营养。另一方面,我力图将眼光扩大延伸到他们在论战之前的20世纪20年代和论战之后的20世纪30年代后期所撰写的其他电影文字。换句话说,当刘呐鸥和穆时英不必戴上软性电影论者的沉重帽子时,在硝烟之外,他们的各色电影书写又是否留下了更多的电影文化遗产。跟着这些问题,我发现,近年来李少白先生、郦苏元研究员和胡克教授对软性电影
4、论的评价已渐趋正面,李道新教授、盘剑教授对刘呐鸥、黄嘉谟的电影理论也有精彩论述。但经过对原始文献的进一步追踪,得益于海峡两岸学者勤力裒辑而新近出版的史料汇编,我也发现:刘呐鸥、穆时英的生平和身份在近年来国内出版的电影理论文选和发表的学术论文中均存在误差,更重要的是:刘呐鸥、穆时英在中国电影批评实窗口批评理论史上的一些贡据口开创意义都被湮没了,更何谈顾及他们撰写的影戏漫想和电影的散步这般秀丽优美的一系列诗性电影文字了。因而,我尝试在已有研究成果和新发现之史料的基础上,力图观照较长时段的中国电影批评史和理论史,着重考察刘呐鸥、穆时英在现代中国电影批评实践?批评理论上的创建与贡献。本文将比较刘呐鸥、
5、穆时英的电影审美观念与20世纪20年代中国主流电影批评观念的不同,讨论他们的电影批评实践在20世纪30年代软硬论战风暴中的实际境遇,更要探究他们是否对当时的中国电影批评秩序有所反思,在电影批评方法论上是否有所创建,从而尝试对刘呐鸥、穆时英在现代中国电影批评与理论史上的地位重新提出一些评价。一、电影审美观念的转向:刘呐鸥的开端和穆时英的“继续在中国电影制片业勃兴之初,文明戏和鸳鸯蝴蝶派”小说的强大影响力,使得中国电影制作者和理论家们逐渐形成了注重电影剧作结构及教化改良之社会效果的“影戏观,尤以郑正秋Q889-1935)和侯曜(1903-1942)为代表。虽然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电影人也编译了少
6、量电影拍摄技巧的实用教材,但从整体上看,那时的电影审美观更趋近于现代戏剧和传统美术,洪深(1894-1955)、田汉(1898-1968),但杜宇(1897-1972)、史东山(1902-1955)、张光宇(1900-1965)等都是重要代表。总体来说,中国早期的电影理论家尚未充分意识到电影是一种独创性的艺术。从当时中国电影批评的整体状况来看,伦理道德问题是1921-1932年电影批评关注的重心。从1919年中国电影批评的先3区周瘦鹃(1895-1968)在申报自由谈上连载“影戏话以来,20世纪20年代,由于新文化知识分子基本上对电影不屑一顾,以鸳鸯蝴蝶派为中心的各路通俗文人便几乎包揽了当时各
7、电影杂志(也包括紫罗兰、红玫瑰等文化杂志)的影评文章。他们谈论电影时呈现出一番历史人文的市井关怀:如何从中国传统中汲取文化营养输入电影,以期改良社会,甚至引导现代中国城市平民的日常文化生活与想象。从以上对20世纪20年代中国电影理论、批评线索、影评状况的简要回顾可以看出:无论电影创作者、理论家还是影评人,对于电影这一西方舶来的现代艺术形式的理解,都并未将其机械特性作为审美出发点,或者说,将电影作为技艺来进行审美的观念很淡薄。然而,到1928年,”戏剧的、社会的电影观开始受到电影的、视觉的审美观的挑战。如果说,陈趾青在编剧的技术中提及笔是摄影机,纸是胶片,欧阳予倩(1889-1962)在导演法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视觉 审美 批评 现代 中国电影 艺术 建立 TheVisualAestheticsCriticismofEarlyChineseFilm

链接地址:https://www.yzwku.com/doc/995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