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内涵的演变与潘天寿统系说之再论析-——兼议中西绘画观念之异.docx
《“科学”内涵的演变与潘天寿统系说之再论析-——兼议中西绘画观念之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内涵的演变与潘天寿统系说之再论析-——兼议中西绘画观念之异.docx(18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科学”内涵的演变与潘天寿统系说之再论析兼议中西绘画观念之异ConnotationEvolutionofScienceandPanTianshou,sTheoryofSystem:ConceptualDifferencebetweenChineseandWesternPaintings作者:潘耀昌作者简介:潘耀昌,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上海200072潘耀昌,男,广东新会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原文出处:江汉学术(武汉)2018年第20182期第25-34页内容提要:潘天寿早年提出,东西方绘画属不同体系,在当时西学东渐的情境下,主张中国画保持独立。以此为出发点,对中西传统绘画各自的代
2、表,宋画和文艺复兴绘画进行比较,侧重从空间处理方面展开讨论,探索二者的差异性和兼容性,进而探论艺术与科学之间的关系。对于科学概念的讨论,涉及到从实证主义的自然科学到狄尔泰的精神科学的转化。潘天寿提及劳伦斯秉雍的观点:“如无科学的引进,西方前文艺复兴阶段的绘画与东方绘画将同其致。”此说或有进步论、进化思想的基础,但这种类比是缺乏依据的。即使没有科学介入,因社会结构和文化环境的差异,东西方绘画也不可能走相同的道路,这点显而易见。中国画自有独立体系,有其东方哲学的宽容、沉稳和博大,正是东方艺术被当今世界看重之处。期刊名称:造型艺术复印期号:2018年04期关键词:潘天寿/透视/界画/山水画/绘画理论
3、/中西绘画中图分类号:J212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IoO6-6152(2018)02-0025-10D01:10.16388/42-1843/c.2018.02.004一、中西绘画分属不同体系潘天寿在1936年版中国绘画史中指出,与西方绘画相异,东方绘画有其特殊统系,主张当下的选择是确保相对稳定,维持独立发展1。何为统系,它又以什么为依据呢?统系一词,旧指宗族传承脉络(genealogy),此处指系统、体系,指文化的血统关系。根据当时的情境,潘天寿所指的西方绘画应是文艺复兴时代发展起来的学院派绘画,其核心原理是吸纳光影明暗原理和解剖结构知识,在平面上建立表达单眼观看下逼近三维空间真实感的视
4、觉法则,即透视法,使之达到精准化,甚至具有可测算性。这种画风通常被解释为写实,延续了数百年之久。按照达芬奇的绘画理论,透视法除了线透视外,还包括色彩透视、隐没透视。根据线透视的基本原理,文艺复兴绘画,在我国一度被称为线法画(IinearPaiming)或透视画(perspectivepainting),即建立在线透视(IinearPerSPeCtiVe)基础上逼真三维空间视觉感受的绘画。其学科依据就是单眼观看的光学(明暗)、几何学(透视)、解剖学(结构),其核心概念或关键词就是“透视,即在平面上确立三维空间的话语体系。因此,在学院教育中,透视学一直被视为基础训练。然而,透视体系虽然逼真但也有其
5、局限,主要体现在两个预设之上:其一是定点单眼观看,其二是依照点光源处理明暗。而这与实际的观察是有很大区别的。须知,事实上,人是双眼动态观看的,而光源不是一个几何点,实际场景往往还是多光源的;再则,光线不单纯是直线传播,而且还有衍射作用,因此投影和暗部非常复杂,难以做到透视学设定的精确测算(后来摄影术和数字技术等科技手段解决了这个难题而且发展了光色处理的理论和技术)。姑且不考虑这些因素,也不考虑绘画还可以使用非写实、非再现的语言,若文艺复兴的透视法涉及到几何、数学(比例)等手段,那么,这种绘画是与精确科学同时起步发展的:当单眼观看的画法被精确科学发展起来的技术(如摄影、计算机等科技成像方法)所取
6、代,原先基于手工的画法必将失去竞争力而走向没落,故才有19世纪后期始于印象派的绘画革命。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绘画不同,它本身并不建立在单眼的镜头式观看的基础上,因此,引发西方绘画危机的因素,对中国绘画不构成威胁,相反,西画的危机倒是证明了中国画的价值所在,成为使之恢复自信的转机。关于这点将在本文后半部分进一步讨论。中西绘画体系的不同,最明显地体现在各自的空间表现之上。英语中的空间(space,有时亦指room,WaCe)多与建筑环境有关。透视学就是根据单眼视觉原理从建筑直观图的需要发展起来的。因此,能拿来做中西绘画空间处理方法精确比较的只能是讲究线性的建筑画,故清代中国人称西方透视画为线法画,而
7、能与之相比的中国的精确建筑画就是可兼用于建筑营造的图纸界画。据美国学者刘和平考证,在宋代宫廷中,界画画家有时以比例结构交代清楚的界画给建筑工程提供蓝图2。下面试就最严谨的宋代界画(以宫室台榭、屋木舟车等结构为主题的绘画)及其代表人物郭忠恕展开讨论。有关界画的叙述,见郭若虚图画见闻志的“叙制作楷模:画屋木者,折算无亏,笔画匀壮,深远透空,一去百斜,又云,向背分明,不失绳墨。3再看刘道醇圣朝名画评的“郭忠恕:为屋木楼观,一时之绝也。上折下算,一斜百随,咸取砖木诸匠本法,略不相背。其空间处理的核泌念或关键词就是一去百斜或一斜百随。其含义就是,所有垂直于画面表达纵深方向的直线,不像西画中力除ILS于一
8、点(灭点或消失点),而是转变成一组平行的斜线,彼此永不相交(图1)。图1重屏会棋图从技术上看,宋代界画要求”一点一笔必求诸绳矩”,郭忠恕的界画被比喻为韩愈之论文,在某种程度上符合科学的严谨性5。但是,从理论上看,中国界画的空间表现理论,只见到“一斜百随或一去百斜”的说法,而无几何学法则6e后人甚至删去这种说法,例如,邓椿论界画法度绳尺:郭忠恕为屋木楼观,上折下算,与诸匠本法略不相背。”也许因为作者不是界画家,所以未能在意“一斜百随一去百斜”的本意。据笔者所知,界画的空间处理除了一组45度左右的平行线以及三维的测算与实际大致等比以外,没有几何学法则。相较而言,文艺复兴式的空间处理要严谨得多,以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科学 内涵 演变 潘天寿统系说 再论析 中西 绘画 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