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文学”的精神资源再议-——以赵一凡及其书目为中心.docx
《“地下文学”的精神资源再议-——以赵一凡及其书目为中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下文学”的精神资源再议-——以赵一凡及其书目为中心.docx(12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地下文学”的精神资源再议以赵一凡及其书目为中心SpiritualResourceofUndergroundLiterature作者:李建立作者简介:李建立,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广州510006原文出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京)2017年第20176期第83-90页内容提要:赵一凡是1960T970年“地下文学”中的关键人物。他搜集和整理过大量有关这一时期的资料,并为北京地区部分文学青年的阅读、交流提供了很多方便,他所收藏的图书曾经发挥过“精神仓库”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新见的赵一凡书目的分析,并结合“地下文学”进入文学史叙述的时机和方式,提出学界应将“皮书”之外的精神资源也作为研究“地下文学”的重
2、要维度,特别是要注意当代中国革命文化、西方19世纪文学与“地下文学”及其后来的文学活动(今天时期)之间的关联。期刊名称: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复印期号:2017年09期关键词:赵一凡/地下文学/内部读物/精神资源标题注释: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当代文学现代派问题再研究”(批准号:16FZWO49)的阶段性成果。在近年来有关1960-1970年代“地下文学”的研究中,其精神资源一直是关注的重点,其中内部发行的“皮书(包括I960年代初期和1970年代初中期出版的“黄皮书和灰皮书)是重中之重。围绕皮书”的发行背景、范围、传播方式f口影响事实,出现了很多回忆文章和研究成果,使得“地下文学在
3、思想和美学上的先知先觉得以坐实。但笔者认为,“皮书只是“地下文学思想资源的一部分,虽然这部分资源在“地下文学的形糊口发展中起过很大作用,但无法解释“地下文学”的复杂性(如食指的作品、北岛早期诗歌中的意识形态回声等等)。本文拟以新发掘的赵一凡的一份书目及其本人为中心,重新讨论“地下文学精神资源的构成状况。赵一凡及其书目赵一凡是“地下文学中的传奇人物。其父赵平生曾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秘书长,赵一凡因为父亲的原因和个人努力曾从事古典文学书籍和辞书的校对工作。据一些“地下文学”的参与者回忆,赵博闻强识,文革”中曾到处收集相关资料,包括大字报、小报、传单和“地下文学”作品,被认为是北京地区与“地下文学”
4、渊源最深的人。对此,很多在这一时期和他有交往的人在回忆文章里都有过动情的叙述。在提出和讨论他的书目之前,有必要概括一下他对地下文学作出的贡献。从现有的回忆看,赵一凡的主要贡献有三:一是保存了大量的“地下文学资料。由于和当时的诸多文学圈子都有联络,赵一凡收藏了大量传抄中的地下文学”作品。在他的“藏品”中,很多是手稿,还有一部分是他誉抄的作品,其中一部分他还用一台苏制翻拍机(”是代表当时最先进复制技术)制作成缩微胶片加以珍藏。文革后今天出刊时,赵一凡提供了很多“地下文学”时期的作品,其中相当一部分作品连作者本人都已没有底稿,甚至已经遗忘了。二是对很多尚在摸索期的文学爱好者提供帮助。赵一凡交友广泛,
5、很多人因为赵一凡相互认识,也有不少文学圈子因为赵一凡发生交叉。赵一凡本人没有什么正式的文学写作,但见多识广,再加上他对和他来往的青年多有鼓励,很多人都乐意接受他的建议和肯定,有人将他视为“挖掘灵魂深处的启蒙者。对于当时的那些不期望也不可能公开发表作品的文学青年来说,作品被阅读和讨论就是某种意义上的发表,被传抄、整理或收藏则是更加宝贵的认可和鼓舞。三是传阅书籍。在“文革时期,绝大多数公共图书馆和学校图书馆都已经关闭,文化出版也几乎中断,阅读资源极为匮乏。在这样的背景下,传阅书籍成为一些青年进行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当时很多不公开的读书活动或文学圈子的集聚动力之一。赵一凡在传阅书籍方面起了非常关
6、键的作用,据当时和赵一凡来往频繁的徐晓回忆说:一凡却以传阅这些书籍为使命。为了寻找这些书他下了很大功夫,有些书不是他的,他从别人那里借来,再以最快的频率传给可能多的人看。排队等着要书的人准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到他家把书取走,并且限定最短的时间传给下一个人,有时在一个人手里只能停留二十四小时。”当时北京地区“地下文学”的活跃人物如郭路生、北岛、芒克、齐群、徐晓等人都曾以不同方式受益于赵一凡。因此,要考察“地下文学的精神资源,把赵一凡本人传阅过的图书作为“地下文学”的精神仓库可能是最为合适的。但是,赵一凡究竟传阅过哪些图书如今已经很难考辨。目前,学界已知的材料就是一些参与者回忆中的“皮书。讨论这一问题
7、的常见方法除了从参与者的回忆中搜寻书单外,学界更常见的方式是以中华书局出版的1949-1986全国内部发行图书总目为依据。由于无法排除参与者遗忘或误记,很难说参与者记忆中的书目和实际流通中的书目没有偏差;而将当时“内部发行的“图书总目和真正进入流通的书目等同起来,也很难说是一种严谨可靠的办法,原因是“内部读物一般采取内部发行”的方式供给少数特定人群,虽然有相当一部分经由各种渠道进入了“地下文学的圈子,但总目和实际上被阅读的图书书目之间的差异很可能是存在的。考虑到这些因素,笔者找到的这份赵一凡书目的文学史意义就很明显了:作为文革中图书流通的物证,它清晰地显示了究竟哪些图书出现在了“地下文学的核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下 文学 精神 资源 再议 赵一凡 及其 书目 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