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的写作及其辩证综合-——李洱小说论.docx
《“午后”的写作及其辩证综合-——李洱小说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午后”的写作及其辩证综合-——李洱小说论.docx(13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午后”的写作及其辩证综合李洱小说论OnLiEr,SFictionalWorks作者:张立群作者简介:张立群,辽宁大学文学院沈阳110036原文出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京)2014年第20146期第134-142页内容提要:为了整体呈现李洱小说的特质,本文采取综论的形式,依次阐释李洱小说的写作立场,以知识分子为主要的人物形象,以反讽为突出特征的叙事策略和“综合”式的发展走势,最后以“诗性”回应李洱小说的“难度”,形成开放式的研究特点。李洱小说的历史构成、艺术的独特性和丰富性也在此过程中得到集中的展现。期刊名称: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复印期号:2014年09期关键词:李洱/小说/“午后”/辩
2、证综合自登临文坛之日起,“难度”就一直是李洱小说的重要标志。对于我来说,难度是我的写作动力,是对自己的挑战。取消了难度,我无法写作,写作的乐趣没有了。难度是李洱小说的理想追求,是众多读者阅读其小说后的普遍感受,同时也是专业读者需要面对的难题。在此前提下,本文以综论的形式评述李洱的小说就容易成为一次文字的冒险。但如果将难度视为一种历史的沉积,即它是由李洱的创作史和面对的时代、文学代际意义上的影响的焦虑”等构成的,那么,综论又自有其客观意义上的合理之处。至少,它可以尽量呈现李洱小说的历史构成及其丰富性。-午后”的立场在写作的诫命中,李洱曾谈及自己的创作:”午后,这是暧昧的时刻我很想把这个时代的写作
3、称为午后的写作。”之后,李洱又结合加缪的正午的思想,指出悲观与虚无,极权与暴力,在午后的阳光下,不仅仅是反对的对象,也是一种分析的对象。一旦分析起来,就可以发现成人精神世界中充满着更复杂、更多维的东西。午后的写作也由此区别于正午的写作。在幽昧的日常生活中,面对丑和平庸,写作者的精神素质会受到根本的衡量,写作者严格的自我训练再次显示出了必要和意义。由于和正午进行比较,我们不难体味到午后隐含的价值判断:午后告别了崇高的悲剧,进入了暧昧、平庸的日常生活;午后是当下写作的写照,它充满怀疑、矛盾直至分裂与背离,衡量着写作者的积累、素养和能力,而其具体的写作也必将呈现出开放的状态”。发表于大家1998年第
4、2期上的中篇午后的诗学使午后一词得以名至实归。从一开始,写小说的“我和诗人费边关于彼此初次见面时情景再现的大相径庭,就预示了这是一个记忆无法确定的故事:同样是费边朗诵了诗,但时间、地点、内容、氛围的迥然有别已决定了不一样的结果。进入90年代,满腹经纶的知识分子们聚会谈论的话题大都是那个年代特有的颂祷、幻灭、悲愤和恶作剧般的反讽。每当此时,费边总会表现出善于分析、观察和判断的一面,他要么引经据典、高谈阔论,要么随口说出带有哲理、诗性的精彩句子,比如诗性的迷失就是人性的迷失和写作就是拿自己开刀,杀死自己,让别人来守灵”。然而,这一切并不能掩饰现实生活的平庸、乏味和悲剧性的结局。阅读午后的诗学,人们
5、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当下生活的虚无感和失败感。费边写诗,也愿意和人雄辩,他清晰地记得叶芝的诗和别人争论,产生的是雄辩,和自己雄辩,产生的是诗。但他的生活空有诗的外壳,早已丧失了内在的诗意。这种境遇,无疑是20世纪90年代日常生活状态的折射,是“午后”立场的有力注脚:此时,费边们的生活状态与精神世界已不再具有同一性,他虽可以通过经典语言、诗句的援引和仿造产生雄辩的气势,但在华美、庄严、深刻的语言表层之下,那些脱口而出的哲思警句、诗学话语隐含的固有价值体系已然蜕变,主体思辨精神和行动能力之间也由此错位并使生活充满焦虑。然而,这一切又是真实的并负载着当下写作的意义,除了呈现当下日常生活的本真状态之外,创
6、作本身也从往日俯视芸芸众生回归到生活之中,此时,如何完成日常生活与文字创作之间的转换,进而凸显排芜去蔓、细节真实、穿越表象的能力,自然也成为摆在当代小说家面前的重要课题。按照李洱后来的解释,即“我所理解的午后实际上是一种后革命的意思,或者是后极权的意思。类似于哈维尔所讲的,在午后人们已经失去了发展的原动力,靠某种惯性向前滑动。那种朝气蓬勃的,对生活有巨大解释能力和创造力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是一种复制的,慵懒的,失去了创造力的时光”。午后”还包含着如何向历史敞开等一系列问题。正如在午后的诗学之外,现场国道隐含着重大题材;错误遭遇秩序的调换等呈现了重复、恐惧、了无生机的生活状态,午后”的立场反思了以
7、往创作激情、悬浮以及无法摆脱的意识形态性,力图以嵌入日常生活的方式书写当代生活,价值模糊、风格暧昧甚至叙述上的“有始无终等,都成为其外在的重要表征,而由此言及后现代、零散化、新历史等手法也同样不再让人感到意外!二基本的形象李洱的小说主要塑造了知识分子形象,以书写知识分子的生活及精神世界、探索知识分子的命运为主题。纵观李泪的创作,即使是那些讲述历史、面向乡土的故事如光和影故乡鬼子进村石榴树上结樱桃等,其主人公形象仍然无法摆脱知识分子的面貌及李洱本人习惯的介入视角。结合作家的成长史可知,基本形象的确立首先取决于李洱的生活经历。李洱1987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曾在高校任教多年,后为专业作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午后 写作 及其 辩证 综合 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