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间诠释学”:比较文学方法论新探索-In-betweenHermeneuticsANewResearchonMethodologyofComparativeLiterature.docx
《“之间诠释学”:比较文学方法论新探索-In-betweenHermeneuticsANewResearchonMethodologyofComparativeLiterature.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之间诠释学”:比较文学方法论新探索-In-betweenHermeneuticsANewResearchonMethodologyofComparativeLiterature.docx(1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之间诠释学”:比较文学方法论新探索In-betweenHermeneuticsiANewResearchonMethodologyofComparativeLiterature作者:刘耘华作者简介:刘耘华,比较文学博士,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研究方向:中西比较诗学、海外汉学、基督教与中国文学关系研究,电子邮箱:ShIiUyh。原文出处:中国比较文学(沪)2021年第20213期第2-12页内容提要:本文提出“之间诠释学”的方法论理念并阐述其主要内涵,指出该理念所标举的差异对话及其所蕴涵的“孕育力”和“创造力”,一方面来自相互否定与竞争所生发出来的“之间”,另一方面则始终奠基于“结合”的本能驱动
2、。两者相杀相爱、相反相成,才能造就新新不已、生机勃勃的精神生命洪流。ThispaperarguesthatparalIelstudyisakindofIn-betweenhermeneuticscharacterizedbydialogueswithothers,hencefecundityandcreativity.Ononehand,theIn-betweencomesfromthemutualnegationandcompetition,ontheotherhanditisalwaysbasedontheimpetusforzrConjugation7z,producinganewand
3、dynamicspiritorlifebycomplementingandcompetingwitheachother.期刊名称:外国文学研究复印期号:2021年12期关键词:之间诠释学/平行研究/比较文学方法论in-betweenhermeneutics/ParalleIStUdy/methodologyOfComParatiVeIiteratUre标题注释: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作为汉学概念的关联思维研究”(编号:19BZWO30)的阶段性成果。一、从比较到比较主义:作为“方法”的比较之角色转换比较文学在19世纪下半叶兴起之后,它在发源地欧洲的3个主要国家法国、英国和德国先后获得了3
4、个不同的名字:literaturecompareerr,comparativeIiterature,和wVergIeichendeLiteraturwissenschaftn。不管是法语的过去分词compa壮e,英语的形容词comparative”,还是德语的现在分词Vergleichende比较一词都含有把“相似、从属、处于侧旁、同类”的事物“放在一起的意思,其目的自然主要是明其同异。然而吊诡的是,早期比较文学学科的开拓群口奠基者几乎都异口同声地宣称反对这种(平行的)比较,也就是说,他们认为“比较文学不能比较,匕匕较不是学科产生并延续下去的理由,比较文学因此是一个“名称有缺陷,意义含糊的”学
5、科(布律内尔等1)。最早明确提出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这一命题者,是20世纪50年代法国比较文学界泰斗式人物、巴黎大学(索邦)比较文学教授卡雷(JM.Car句。卡雷从比较文学不是什么”来回应学科定义,即以否定的方式回答了比较文学是什么这个问题。其要旨如下:第一,要排除“探讨丁尼生与缪塞、狄更斯与都德等等之类的异同关系”的(平行阐研究,要求关注“事实联系(desQpportsdefait);第二,事实联系”很复杂,那些“不可称量的,即使说出来也靠不住的影响联系(特别是那些意在言外的趣味、感受、体会等美学蕴涵),也要予以排除;第三,还要排除时空范围过于空泛的总体文学,尤其是诸如人文主义、古典主义、
6、浪漫主义等漫无边际的思潮运动;第四,比较文学的学科位置是”(民族)文学史的一个分支,即它在民族文学史的撰写过程里只起辅助性的作用,它被指派的任务主要不是评定作品的原有价值,而是侧重于每个民族、每个作家所借鉴的那种种发展演变(伽列4244)。总之,凡是不同民族文学之间无法得到确凿实证的关联或借鉴,不管有无事实联系,均应排除在比较文学的畛域之外。很显然,卡雷在学科定位、目标设定、疆域划分、方法建构等方面的小心谨慎,延续并发挥了巴登斯伯格、梵第根等人的立场与观点,这是早期比较文学法国学派的主流倾向。与上述小心谨慎相反,韦勒克、雷马克等人则把“评定作品的原有价值”一探讨作品的“文学性或“美学价值”作为
7、比较文学的中心问题与首要任务,其对于学科定位、目标设定等方面的看法也相应地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不过,学者们很快发现,若只是以“文学性为主旨,比较文学就会因无边无际而变得更加危险”,所以,当韦勒克的比较文学的危机”(撰于1958年)揭开法、美学者的论争序幕之后,经过10年争论,两种立场与观点却走向了彼此妥协和相互渗透。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是,1968年,法国比较文学最重要的中心一巴黎大学(索邦)把比较文学的教授职位调整为总体文学与匕戢文学”。1967年,克洛德皮舒瓦(CIaUdePiChOiS)和安-米卢梭(Andr6-MichelROllSSeaII)合著的比较文学问世,其关于比较文学的立场观点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之间 诠释 比较文学 方法论 探索 In betweenHermeneuticsANewResearchonMethodologyofComparativeLiterature

链接地址:https://www.yzwku.com/doc/9954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