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文论教材中“文学定义”模式及其定义路径-LiteratureDefinitionModelofLiteraryTheoryTeachingin1957andTheirDefinit.docx
《1957年文论教材中“文学定义”模式及其定义路径-LiteratureDefinitionModelofLiteraryTheoryTeachingin1957andTheirDefinit.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957年文论教材中“文学定义”模式及其定义路径-LiteratureDefinitionModelofLiteraryTheoryTeachingin1957andTheirDefinit.docx(1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1957年文论教材中“文学定义”模式及其定义路径zzLiteratureDefinitionModelofLiteraryTheoryTeachingin1957andTheirDefinitionMethods作者:尹传兰作者简介:尹传兰(1972-),女,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中国语言文化学院教授,文学博士,从事中国现代文论史研究(浙江绍兴312000)o原文出处:学习与探索(哈尔滨)2016年第20169期第142-128页内容提要:1957年的文论教材中有关文学的定义可概括为:在属性上,认为文学是上层建筑之一种;在反映方式上,认为文学是依靠艺术形象反映现实;在传播媒介上,认为文学是一种语言
2、艺术,呈现出上层建筑论加形象特征论加语言媒介论的三重叠加式的定义模式。而这种文学定义模式的择定很明显在哲学层面上是受到了列宁反映论的影响,与斯大林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个性化”解读有关,与日丹诺夫、季摩菲耶夫、毕达可夫的理论传播有关。从唯物论哲学中推论文学性质,而非从创作实践中推论文学性质,就造成了日后文学继续被政治绑缚,继续成为政治的工具的历史命运,有关文学的特质问题由于一直受逻辑层面的纠扰也就没有真正得到学理层面的落实。期刊名称:文艺理论复印期号:2016年11期关键词:1957年/文论教材/文学定义/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标题注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文学政治学的历史形态与当代创新”(1
3、3BZW002);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科研启动基金项目“从上层建筑到文化政治一一60年来文论教材中的文学定义再研究”(2016Q023);浙江国际化战略研究院项目“建国60年来文论教材中的文学定义研究(GZYYOI5)。在共和国的文学观念史上,1957年出版了多本文学理论教材,提出了一系列文学定义,上承1956年,下启1958年,可以说是收获颇丰。上承1956年,是指这些教材继承了其时的开放性;下启1958年,是其间的某些僵硬规定最终在新的形势之下被暴露出来。本文将视角聚焦于1957年的文论教材,其与1956年与1958年的关联性留待他文来完成。1957年出版的一批文论教材,既是共和国编写文论教
4、材的开始,也是此后文论教学的基础,直到以群版统编教材的出现,这些教材才渐渐淡出历史的舞台。具体来看,这些教材中较有代表性的有巴人的文学论稿、蒋孔阳的文学的基本知识、钟子翔的文艺学概论、霍松林的文艺学概论、李树谦等人的文学概论、刘衍文的文学概论、冉欲达的文艺学概论等。在这些文论教材中,关于文学的定义主要有如下看法。1.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种,是通过具体感性的、概括的和富有美学意义的艺术形象,活生生地反映出客观现实,在于它的形象性口19是以语言为媒质口30的特殊形式。2 .文学是以艺术形象的形式(即生活本身的形式),从思想和感情两方面去感染与教育人们的一种特殊社会意识形态233,它的特征是形象
5、性,它所使用的工具是语言”235。3 .文学是以艺术形象来反映现实、作用于社会生活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一门以语言为表现工具的艺术,它的决定性特点在于它的形象性329o4 .作为上层建筑之一种的文学是通过语言的形象,概括地反映出来的社会生活和思想形式466。5 .”文学是用语言来创造形象,并通过创造形象的方式来反映人类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它是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现象之一”518。6 .文学艺术作为上层建筑之一,”还有和其他上层建筑不同的特殊性质,它是以形象的手段来描写人们的社会生活,反映人们的精神世界650。文学作品的形成是靠语言这个工具的,它和语言几乎是不可分离的66
6、5。7 .文学是具有上层建筑性质的以形象的形式反映生活的语言的艺术为81。此期的文学定义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特点。第一,此期的文论教材受同时期哲学研究的影响首先就要确定是唯物还是唯心的,定义均在开篇,先解决文学性质这个基本问题,然后再讨论文学的其他具体问题。如李树谦、李景隆的文学概论将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作为第一章,从第二章之后才开始讨论文学的形象特征、语言特征、文学体裁、文学创作、文学风格等问题。蒋孔阳的文学的基本知识亦将“文学作为社会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作为第一个问题来讨论,其后才顺次讨论文学形象、典型、情节、作家风格、创作方法等问题。刘衍文的文学概论也没有脱离这种演绎模式,在详细阐明了从
7、文学的上层建筑性来看文学的任务”一章后方将视域投向文学的特征、创作方法、体裁划分等基本问题。第二,从唯物论哲学中推论文学性质,而非从创作实践中推论文学性质,创作上的抒情论、表现论、心理论、审美论等,均未出现于此时的文论教材中。在讨论有关文学的属性时,1957年的文论教材均不约而同地选取了唯物论的反映论作为其哲学依据。马克思、列宁、斯大林等人坚持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等基本原理,成为各种文学定义的不二”定律。表现之一是有关物质与意识、第一性与第二性方面的论述在教材中的引用率极高。表现之二是相关论述所占篇幅极大,有些教材还将其作为重要章节题目出现,如钟子翱的文艺学概论第一章在论及文学的对象和特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957 文论 教材 文学 定义 模式 及其 路径 LiteratureDefinitionModelofLiteraryTheoryTeachingin1957andTheirDefinit

链接地址:https://www.yzwku.com/doc/988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