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错误让学生自己解决——求平均数“教学叙事” 论文.docx
《学生的错误让学生自己解决——求平均数“教学叙事” 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生的错误让学生自己解决——求平均数“教学叙事” 论文.docx(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学生的错误让学生自己解决求平均数“教学叙事”摘要:这是一节“求平均数”的新授课,学生通过主动探究,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掌握了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和用“总数总份数的方法求平均数。关键词:自己解决错误前不久,我们学习了“求平均数”这一节,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掌握了用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的方法和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来求平均数。为了很好的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接近尾声时我在黑板上出示了两道题。一辆小汽车上午3小时行了120千米,下午5小时行了320千米。这辆小汽车这天平均每小时行了多少千米?估计我校食堂每周5天(120人、140人、100人、80人、60人)平均每天大约有多少人就餐?
2、学生练习完第一题后,我张敏请同学汇报。”(120+320)(3+5)=55(千米)张敏同学说得非常自信、流利。教室里响起了一阵赞同的声音。可这时,张敏同学的同桌施瑞杰依然高高举着手不肯放下。老师,我还有一种算法,但结果却是不一样的。”张敏立即与他争执起来,“既然答案不一样,说明你的答案肯定错了,一道题怎么可能用两个不同的答案呢?其他的同学也都支持张敏的意见。我面带微笑鼓励他说下去你说说你的算法。教室里开始平静下来。“我用1203=40(千米),求出小汽车上午的平均速度,再用3205=64(千米),求出小汽车下午的平均速度,最后用(40+64)2=52(千米)算出这辆车的平均速度。”“刚才你们都
3、说他错了,可他说的好像很有道理嘛,究竟听谁的意见呢?听我这么一说,许多的同学开始怀疑起自己答案的正确性了。沉默的课堂一下子热闹起来了,不少同学投入到与同桌的探讨、交流中。”老师,我认为施瑞杰的方法是错的。因为要求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应该用总路程+总时间,可他求的是两个速度的平均数。”王宇豪同学用刚刚所学求平均数的方法作出了解释。“老师,我有一种方法来说明施瑞杰是错的。如果小汽车每小时行52千米,这一天小汽车只行了416千米与条件不符。”一向思维敏捷的课代表何许涵说的振振有词。”“对!同学们一齐向课代表投去了赞许的目光。何许涵用反证法说明你的方法错了,你还是坚持自己的意见吗?”施瑞杰使劲地摇了
4、摇头。“不过你在别人都说你错的情况下,依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的勇气值得我们每一位同学学习,也值得老师学习。当黑板上出现两种不同的意见时,是由老师自己作出裁判还是由学生自己来评定,我选择了后者。学生是聪明的,是富有创造力的。作为教师这时候要给学生创设一个自由的空间,让他们在老师面前有话敢说,即使是错误的见解。当学生在究竟听谁的意见这一问题驱动下,他们积极主动投入到找错、议错、辩错的过程中,并用“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和反证法,从不同的角度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在这些答案里闪烁着学生智慧的火花,折射出学生的创造精神。同时也让学生经历了解错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中由被动变主动,学生将学习活动看作是自己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生的错误让学生自己解决求平均数“教学叙事” 论文 学生 错误 自己 解决 平均数 教学 叙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