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曲霉毒素致癌机理的研究进展.docx
《黄曲霉毒素致癌机理的研究进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曲霉毒素致癌机理的研究进展.docx(9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黄曲霉毒素致癌机理的研究进展作者:庄振宏张峰李燕云袁军杨燕凌林玲汪世华来源:湖北农业科学2011年第08期摘要:黄曲霉毒素为肝脏毒素,主要损害肝脏。介绍了黄曲霉毒素的种类、毒性,以及对人类和其他动植物的危害。并综述了近年来关于黄曲霉毒素引发DNA损伤与基因突变、对raS等癌基因与P53等抑癌基因的作用及与HBV联合致癌等致癌机理的最新研究进展。关键词:黄曲霉毒素;肝脏;致癌机理;进展中图分类号:R730.23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1) 08-1522-03TheProgressotheCarciogeesisMechanism0fAf1atoX1sZHUAN
2、GZhe-hog1ZHANGFeng1LlYan-yu,YUANJun1YANGYan-Iing1LINLing,WANGShi-hua(KeyLaboratoryofBiopesticideandChemicalBiology,MinistryofEducation,adCollegeofLifeScience,FujianAgricultureandForestryUniversity,Fuzhou350002,Chia)Abstract:Aflatoxin1sonekindofthe1ivertox1n,Itmainlycausesliverdamage.ThetypeSofaflato
3、xinanditstoxicity,aswe11asitsharmagaisthumanandotheranimalsadp1atswereintroduced.WithanemphasisinrecentprogressonDNAdamageandgenemutationinducedbyaf1atoxin,Itsaffectononcogenes(suchasras)adtumorsuppressorgenes(suchasP53),aswellasonitsco-carciogenicitymechanismwithHBVwerereviewed.Keywords : afl atoi
4、ns;liver; ca rci ogenesismechaism;progress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是通过聚酮途径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所产生的一种对人类和畜禽危害最大、最常见的霉菌毒素。1961年黄曲霉毒素首次从霉变花生粉中被发现1,后来人们又发现了黄曲霉毒素的许多衍生物和类似物,所以现在一般认为它是指一类结构类似的化合物的总称。能够产生黄曲霉毒素的常见的真菌主要有黄曲霉菌(A.f1avus)和寄生曲霉菌(A.parasiticus)。后者主要以寄生方式存在于水蜡虫体内,这种动物能对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甘蔗或葡萄造成危害,不过它在我国并不常见2。黄曲霉毒素通常由含有一个双氢味喃环和
5、一个氧杂禁邻酮的基本结构单位构成。根据其分子结构与感染方式的不同,天然产生的黄曲霉毒素分为B1,B21G1,G2,其化学分子结构式分别为:C17H12O6、C17H1406.C17H12O7xC17H1407o后来人们又在奶中分离到黄曲霉毒素的另外两种衍生物即:Ml和M2。G和B是根据毒素分别在紫外光下发出绿色荧光(Green)和蓝色荧光(BlUe)来命名的,M则是由于它最早发现于奶(Mi1k)中3。除此之外,人们还分离到了多种黄曲霉毒素的代谢产物、异构物和类似物,如P1、Q1、B2a、G2a等。毒力试验证明,B1毒性最强,接下来依次是:M1G1B2M2G20由于AFB1(图1)是已知致癌毒性
6、最强的霉菌毒素而且目前研究最多,因此通常所说的黄曲霉毒素主要是指AFBI0黄曲霉毒素的相对分子量为312346,通常状况下难溶于水、己烷、石油酸,可溶于甲醇、乙醇、氯仿、丙酮等。它的热稳定性好,在280才开始分解,所以通常的高压灭菌并不能使其分解C不过,C12、NH3、H202,Se)2、5%次氯酸钠、强碱等均可与黄曲霉毒素起化学反应而破坏其毒性。相反,在PH值13的强酸性溶液中它只稍有分解。因此,在自然条件下,黄曲霉毒素在食品中稳定性很强。调查表明被黄曲霉毒素Bl严重污染的稻谷,即使在室温下自然存放20多年,仍可检出黄曲霉毒素Bl4o1黄曲霉毒素的危害作为迄今发现的最稳定的一种分子真菌毒素,
7、黄曲霉毒素广泛影响了各种作物的品质,对人类和各种动物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11.1 人类健康的影响食品或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的含量高于1mg/kg就有剧毒。黄曲霉毒素的毒性是氨化钾的10倍,砒霜的68倍,致癌力是奶油黄的9。倍,二甲基亚硝胺的75倍,3.4-苯并在的4OOo倍。它除了主要诱使动物发生肝癌外,也能诱发胃癌、肾癌、直肠癌及乳腺、卵巢、小肠等部位的癌症。临床研究发现,误食了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品的患者,较轻者可出现发热、腹痛、呕吐、食欲减退等现象,严重者在23周内出现肝脾肿大、肝区疼痛、皮肤黏膜黄染、腹水、下肢浮肿及肝功能异常等中毒性肝病症状,也可能出现心脏扩大、肺水肿,甚至痉挛、昏迷等症
8、状。由于黄曲霉毒素(特别是B1)是潜在的致癌物质,人长期接触即使剂量很低的黄曲霉毒素也可能会影响到健康,1988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黄曲霉毒素归为IA类致癌物C随后的研究表明食物中黄曲霉毒素的含量与肝细胞癌症呈正相关,这已被在亚洲和非洲进行的许多流行性病研究机构所证实5。11.2 动物健康的影响动物个体对黄曲霉毒素的敏感性主要和动物的种类、性别、年龄、抵抗力和营养条件有关,幼龄动物是最易遭危害的阶段,但对不同的动物危害的程度不一样。黄曲霉毒素的靶器官是肝脏,除了对动物的肝脏有危害外,对动物胚胎也有影响,还会降低雌性个体的产奶或产蛋量、造成免疫抑制和反复感染。黄曲霉毒素中毒的临床症状包括饲料利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黄曲霉 毒素 致癌 机理 研究进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