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玉萍:守好老调唱出新曲.docx
《马玉萍:守好老调唱出新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玉萍:守好老调唱出新曲.docx(6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马玉萍:守好老调唱出新曲马玉萍近照【人民需要这样的文艺家】河南坠子是以坠胡为伴奏,运用河南方言演唱的民间说唱艺术,是地方曲艺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谈起河南坠子,绕不开一个人,她就是当代坠子名家、“马派”坠子创始人马玉萍。她6岁学艺,10岁登台,一唱就是80多个春秋;她对“老腔老调”进行创新性演绎,将亲切动人的坠子乡音唱到海内外。2022年,第十二届中国曲艺牡丹奖颁奖仪式上,马玉萍被授予“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曲艺艺术家”荣誉称号。颁奖词中说:“她不仅继承和发扬了河南坠子的精髓,更赋予了这一传统曲艺形式新的生机与活力。”回忆起那个高光时刻,马玉萍谦虚地说:“是名家前辈们用尽心血的教导,让我成了说唱艺术多面
2、手。所有的成就,离不开乐队伴奏的支持,更离不开观众对我的鼓励。在我心中,金杯银杯不如观众的口碑。”每每去部队、工厂、乡间演出时,士兵、工人和农民,常对她嘘寒问暖。“有这样的衣食父母,我怎么能不好好为他们演唱、不好好为他们服务!”马玉萍眼里闪着动人的光。马玉萍“一炮而红”是在1972年,她表演的河南坠子十个鸡子儿,因为故事情节风趣诙谐、唱腔设计别出心裁、表演自然传神而受到观众追捧。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后,十个鸡子儿很快风靡大江南北,并远播海外。聊起成名作,她眼底泛起笑意:“当时成天听自己的十个鸡子儿在电台里反复播放,怕是鸡子儿早孵出一窝窝小鸡了。”记忆的盒子打开,那些苦练基本功,为河南坠子生存
3、发展上下求索,转益多师、学艺不倦的晨昏昼夜,依然是那样清晰且鲜活。其中,贯穿马玉萍坠子人生的艺术信条就是:博采众长,大胆创新。博采众长,既要吸收河南坠子各流派之长,传承前辈衣钵,守好老调;还要向豫剧、曲剧、越调、评弹等姊妹艺术取经,把眼界放宽、把根基打实。“肚子里的腔是一点点积攒起来的,要想肚里敞,就要耳朵阔,见多识广才长能研。”井掏三道出好水,人从三师手艺高。1948年起,马玉萍跟着师父根转京津唐献艺。出师后,她留在北京,在天桥春花园等地演出,1955年加入北京曲艺团。那会儿只要一有机会与坠子名家同台献艺,她便在一旁观摩学习。乔派清脆悠扬婉转的“小口”,程派朴实明朗圆润的“大口”,马忠翠大开
4、大合的“武”、姚俊英细腻委婉的“文”学贵心悟,守旧无功。”她没有囱囹吞枣、生搬硬套,而是细嚼慢咽、啜英咀华,加以自己的领悟,“尽得诸人之所长,然后卓然自成一家”,形成以“甘、甜、脆、美、俏”为特征的“马派”坠子,开创了河南坠子新的流派。“马派”坠子的另一大特色是“北京的字,河南的味儿”。河南坠子虽然在民国初年就传入北京,但“河南土调”中有许多京城观众难以理解的方言,因此受众面并不广。为拉近河南坠子与北京观众的距离,让地方曲种更好地在异地扎根,马玉萍用普通话替换了唱词中的方言土语,而读音与运腔仍采用河南乡音,既保留原汁原味的乡土气息,又为“河南土调”赋予“京派”风格,让它渐渐成为北京曲艺舞台上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马玉萍 老调 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