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教案).docx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教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教案)22文言文二则教学目标1 .会写6个生字。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3 .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和同学交流感受。4 .根据锤子期听伯牙鼓琴时的想象,感受音乐之美。【语文要素】5 .能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教学重难点1.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和同学交流感受。6 .能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哉、巍、弦”3个生字。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伯牙鼓琴,并背诵。3 .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和同学交流感受
2、。(重难点)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播放古筝曲)同学们,我们听到的这支优美动人的曲子,名字叫作高山流水。这支曲子的背后,还流传着一个感人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来了解这个故事。(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2 .师范读,配乐。指导学生注意“少(ShaO)选、汤(ShGng)汤乎、复为(w4i)鼓琴者”等字的读音。3 .自由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课件出示朗读节奏划分)4 .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5 .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三、小组合作,疏
3、通文意1 .师:课文读得很有古文的韵味了,我们现在就来读懂其中的意思吧!想想我们以前有哪些理解古文的方法。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理解全文的意思。2 .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合作讨论,弄懂课文意思,师巡视指导。3 .全班交流课文意思。(课件出示译文)四、品读课文,感悟“知音”(一)何为“知音”?1.什么叫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从哪里看出锤子期是伯牙的知音?在文中画出相关句子。2 .指名读。3 .师:伯牙鼓琴,缠子期听之。这说明了什么?(学生自由说一说)(1)伯牙鼓琴。思考:他的琴艺怎么样呢?在文中如何表现出来的?(指名答)(伯牙能通过琴声把自己心里想的东西表达出来。)(2)锤子期听之
4、。他从伯牙的琴声中听到了什么呢?用在文中画出相关句子。课件出示: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明确:“善哉”是表赞叹之意。(教师指导读好赞叹的句子)这句话表明,伯牙隐藏在琴声中的想法,锤子期能心领神会。(3)如果你是链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时,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预设:巍峨的高山;绵亘蜿蜒的高山;滔滔不绝的江水,水流湍急;一望无际的大海4 .师:大家一起想象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的画面。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志在明月时,锤子期会怎样赞叹?教师引导学生说句子。示例:“善哉乎鼓琴,徐徐乎若清风。”“善哉乎鼓琴,皎皎乎若明月。”5 .师小结:只有锤子期能听懂伯
5、牙的琴声,只有他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这就是一一知音。知音相聚,是一种怎样的场面呢?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吗?(喜悦、激动、兴奋)6 .指导朗读。(自由读、分组读)师:同学们的朗读让我们体会到了真正的知音欢聚时的那一份融洽,那一份欢乐!的确,多么欢乐的相聚,多么难忘的时光!无奈世事难料,锤子期不幸去世。(二)知音之死。课件出示:(锤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1 .锤子期死了,伯牙为什么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2 .锤子期死了,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3 .齐读。(教师指导,要求读出伯牙此
6、时的心情。)4 .引导: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有人说这样做不值得,也有人说应该这样做。请联系课后“资料袋”,说说你的看法。(学生交流反馈)5 .小结:是啊,这就是音乐的魅力,是音乐让两人心意相通,成为了知音。知音已逝,乐曲似乎也失去了意义。6 .配乐,试背诵全文。五、教师小结自古以来,“良朋易求,知音难觅”。一曲“高山流水”成就了一段流传千古的知音佳话,至今,仍为世人津津乐道。这就是“高山流水觅知音,千古知音最难觅”。第2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曝、锦、矣”3个生字。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书戴嵩画牛。3 .能用自己的话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重难点)一、激情导入1.出示插图,质疑:图上
7、画了些什么?4 .教师相机导入新课。(板书课题,齐读)5 .“书”是什么意思?“戴嵩”是谁?你对题目是怎样理解的?(学生自由交流)二、疏通文句,理解内容1.结合注释,理解内容。(1)学生对照注释,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圈点批注,标出不懂的地方)(2)学生自由交流对文章的理解。(3)(课件出示全文注释)学生对应古文,整体了解故事内容。2 .教师指名概括课文内容。3 .感受人物精神。(1)默读课文,思考:牧童是怎样评价这幅画的?他的理由是什么?(指名说)(2)师:你觉得牧童身上有一种什么精神?(牧童有善于观察、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3)师:杜处土面对牧童的话有什么表现?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部编版 六年级 上册 第七 单元 整体 教学 设计 教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