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26课《好的故事》一等奖教学设计(教案).docx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26课《好的故事》一等奖教学设计(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26课《好的故事》一等奖教学设计(教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26课好的故事一等奖教学设计(教案)【教学目标】1 .会写“搁、综”等11个字,会写“预告、烟雾”等15个词语。2 .能联系上下文、借助资料理解难懂的词语,在此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 .能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梦境的美好。4 .能结合“阅读链接”中的资料,进一步读懂课文。【教学重难点】1.联系上下文、借助资料理解难懂的词语,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梦境的美好。5 .结合“阅读链接”中的资料,进一步读懂课文。【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板块一引发质疑,介绍背景1 .引发质疑。(1)回顾鲁迅:同学们,通过前一课的学习,说说在你的印象中鲁迅先生是一位怎样的人。我们再来读读单
2、元篇章页上鲁迅先生的介绍资料。(2)直接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诗一一好的故事。(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看到课题,你心中有哪些疑问?(3)学生交流,梳理问题。课件出示:“好的故事”指的是什么?故事的“好”体现在哪里?2 .介绍背景:本文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写于1925年,当时鲁迅生活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北京,切身感受到社会的黑暗,在这样的境况下创作了一个“好的故事”,鲁迅先生想通过这个“好的故事”来表达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走进好的故事,细细品味。【设计意图】回顾鲁迅先生的生平资料,介绍其写作背景,为后面学生能很好地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打下基础。板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1 .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细细品读课文,圈画生字、新词。2 .出示生字,读准音、认清形。搁综澄萍漾削瞬凝骤掷陡3 .学生认读词语,理解难懂的词语。学生交流圈画出的难懂的词语,同桌间先交流,解决不了的全班一起解决。本文写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语言表达与现在不完全一样,有些词语比较难懂。初读课文时,遇到难懂的词语可以先跳过去。再读课文时,试着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意思。在学习少年闰土时,我们总结了一些理解词语的方法,在理解本课词语时也可进行灵活运用。板块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1 .分清现实与梦境。(I)再读课文: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这个“好的故事”指的是什么?(2)学生交流,教师提问:从哪些语
4、句可以看出“好的故事”写的是梦境?2 .理清脉络:课文围绕“好的故事”写了哪三方面内容?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我”在昏沉的夜”闭目养神,引出梦境中“好的故事第二部分(第39自然段):写“我”在梦境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第三部分(第10-12自然段):写“我”清醒过来回到现实,“好的故事”消失了,重新回到“昏沉的夜第12自然段现实第39自然段梦境第1012自然段现实板块四初探现实,落实书写1 .初探现实。(1)思考:请大家自读第12自然段,想想鲁迅先生在怎样的现实中做了这样一个美好的梦。(2)交流反馈。(3)引导:从这些语句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明确:在昏沉的夜里作者晦暗消极的情绪以及周
5、围昏沉悲凉的气氛。(4)小结:鲁迅先生就是在这样一个昏沉的夜里,梦见了一个好的故事。2 .落实书写。(1)请同学们认真抄写下面的词语。课件出示:错综澄碧荡漾解散退缩浮动瞬间凝视骤然凌乱(2)听写词语,学生对照批改、订正。第2课时【教学过程】板块一回顾旧知,复习导入1 .回顾旧知:说一说文中的“好的故事”指的是什么。2 .复习导入:这是一篇散文诗,作者通过简短的文字,展现给读者一种美丽而深邃的意境。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跟随作者走进好的故事,去感受“故事的美好”并体会其中的意境。板块二品词析句,感受美好1.整体感知梦境,感受梦境的美好。(1)默读圈画:默读第39自然段,想一想这个梦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好的故事 部编版 六年级 上册 26 故事 一等奖 教学 设计 教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