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者,志之所之也——一堂关于“吟诵”的群文阅读古诗课.docx
《诗者,志之所之也——一堂关于“吟诵”的群文阅读古诗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者,志之所之也——一堂关于“吟诵”的群文阅读古诗课.docx(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诗者,志之所之也一堂关于“吟诵”的群文阅读古诗课西汉番序H者志名地在,西志舞运的是,古诗的吟诵被一些文人们口口相传得以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可见,言志是诗的本质。要想讲清诗言志这一诗之特质有一定难度。古诗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古诗语言的短小凝练构成了复杂丰富的内涵,古诗的平仄押韵又增加了理解的难度,诗人表达的思想多隐藏在寓意当中。要想把“诗言志”在课堂中传递给学生,就必须还原古诗的情境,让学生走进诗人描写的空间,在诗人的思维空间中体会诗人的情志。顺着这样的思路,笔者找到让学生真正体悟诗人心境从而置身诗词
2、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一吟诵。在吟诵的情境中读懂诗人的思维空间,在古诗的思维空间里理解诗人的人生境界。一首古诗就是一个诗人的人生境界,一组古诗就让我们看到了一群诗人的精神品格,触摸到诗誉志的精神命脉。一、吟诵还原古诗的“音”,看见诗中之景物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古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小学课本中选的大多是近体诗。近体诗又由绝句和律诗构成,形成了严格的格律,后又发展到词、曲。古诗的学习首先从读开始。今天,我们推广普通话,最适配的就是朗诵。但是古诗的创作必须是配以音律的,这就必须还原古诗的诵读。流传。叶嘉莹先生就是吟诵的推广者,她曾经说“吟诵的声音里,有诗歌一半的生命。”吟诵所遵循的依字行腔、平长仄
3、短、平轻仄重、入短韵长的规则,一下子拉开了古诗的序幕:古诗在吟诵的腔调中高低快慢的音乐感有了,韵尾回环往复的韵味出来了,作者描写的画面出现了,古诗的情境也就呼之欲出。本文以小学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古诗三首为例,以“古诗中的精神品格,为议题统领,通过重点阅读本单元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墨梅三首古诗,让学生用古人的思维方式理解古诗,从而感知诗中体现的人物精神品格,学习诗人托物善志的表达方式。设置,古诗中的精神品格”这一议题,是因为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人物品格,三首古诗也聚焦了“诗言志”这一特点进行组诗。芙蓉楼送辛渐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诗人洁身自好的志向和品格;塞下曲是一首边塞诗,赞扬了戌边将
4、士的英勇威武,字里行间充溢着英雄气概;墨梅是一首题画诗,诗人借墨梅自喻,表达了其不嵋俗、坚守内心的志向和品格。课堂教学中,在学习第一首古诗芙蓉楼送辛渐时,教师讲解了吟诵规则后,教师泛读,学生尝试吟诵。古诗的学习应还原到古人的创作方式才能更接近古诗、理解古诗。吟诵是古人创作古诗时的诵读方式。吟诵规则包括依字行腔、平长仄短、平轻仄重、入短韵长,比如: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I-N-IN-I!-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在反复吟诵中,学生仿佛看到王昌龄和辛渐送别的场面,看到寒雨连江,看到楚山,体会到天气的寒凉,并在韵脚“吴、孤、壶”的韵尾延长和回环吟诵中感受到诗人的孤独、身在吴地的无助
5、以及冰心在玉壶的纯洁、坚贞;在依字行腔中感受王昌龄与辛渐分别的不舍,对洛阳亲友的思念。这一切情感在吟诵中有了寄托,有了诉说。可见,吟诵的确能达到让学生进入古诗情境的效果,学生的学就这样发生了。二、说文解字破解诗人的情,洞见诗中之人“吟诵的声音里,有诗歌一半的生命。”那么诗歌另一半的生命在哪里呢?在古诗的文字当中。还是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学生在吟诵中已经进入送别的情境,看见王昌龄与辛渐话别,话别的内容是,一片冰心在玉壶”。古人在短短只有28字的绝句中用字是经过反复锤炼的,王昌龄把自己的心比作冰心,这个“冰”字就很值得推敲。根据说文解字,冰原来写作“公”,解释为“冻也”。从字形演变中,我们发现“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诗者 关于 吟诵 阅读 古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