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59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湘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声音1各种各样的声音教材分析本课是湘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声音的第一课各种各样的声音。本课是该单元的总起,共安排了2个活动。教材首先让学生回顾或静听声音,引导学生从“多样、发声(产生)、传播、接收、有用、控制”等方面聚焦与声音相关的问题,交流自己的发现和感受,让学生体验声音的多样性,了解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有高有低,有大有小,声音也是人、动物交流信息的重要载体,声音可以影响人们的情绪,需要根据人的需求进行控制,察觉不同的声音可以用耳朵来感知和区分。再选用乐器为发声装置,让不同的乐器和同一乐器发出不相同的声音,组织学生开展“辨听声音”活动,引导学生发现声音强弱
2、和高低的不同,初步建构音量、音调的概念,在充分感知声音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想研究的声音问题,最后引导学生梳理出合适研究的问题,完成对问题的聚焦与整理,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认识声音的多样性,让学生初步建立“音量”、“音调”的概念。(2)科学探究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结合辨听声音的有关活动,简单区分声音的大小、高低,提出与声音有关的问题,并完成可研究问题的聚焦与整理。(3)科学态度能认真地感知声音,察觉声音对人的重要性,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声音秘密的兴趣。教学重点: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声音的多样性,初步建立“音量”、“音调”的概念。教学难点: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区分“音量”、“音调
3、”。教学准备大小不同的锣和鼓、电子琴、葫芦丝、竖笛等乐器。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倾听周围的声音师:孩子们,请大家保持安静,闭上眼睛仔细听听周围有哪些声音?你有什么感受?生听周围声音生交流汇报,师相机点拨。师:你听到了哪些声音?生1:读书的声音。师追问:你有什么感受?生1:很有朝气、让我很享受。师相机板书:发生者:学生感受:享受、有朝气。生2:公交车行驶的声音、有点吵。师相机板书:公交车吵生3:小鸟的声音,好听。师相机板书:小鸟好听小组讨论:这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呢?我们是怎样听到的?师生讨论小结:有的高、有的低、有的悦耳有的让人烦躁,但是它们都是物体发出后通过空气传播到耳朵中听到的。2.猜一猜
4、师:接下来,咱们玩个游戏:猜一猜。仔细听,猜猜声音是谁发出的并说说你的理由。师播放声音,生猜测发声物体并阐述理由。师小结:大自然的声音丰富多彩,有的让人心旷神怡,有的令人心烦意乱,声音世界奥妙无穷,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第一单元声音的第一课各种各样的声音。(二)新课讲授过渡语:刚才我们了解到了声音有大有小、有强有弱,那声音的大小和强弱究竟有什么不同?咱们一起来探究!1.辨听乐器声音的强弱和高低师:瞧,老师带来了什么?生:大小不同的鼓和锣,电子琴、双响管。师:接下来,我将邀请同学来让它们发出声音,其它同学保持安静,仔细倾听!生1:多次敲击大小不同的鼓师:你有什么发现?生:它们发出的声音大小不同。生2:
5、敲击大小不同的锣。师引导学生交流发现师:鼓声和锣声有什么不同?生:声音高低不同。生3:敲击双响管。师引导学生交流发现生4:弹奏电子琴。师引导学生交流发现。2.记录观察结果。生将观察结果填写在记录表中。师引导学生概括提炼概念:声音有高低、大小的不同,我们把声音的强弱教音量,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师相机板书)3 .学生尝试让同一乐器、同一琴弦(吉他)发出大小和高低不同的声音。生进行尝试并仔细观察和体验。师提出问题:在什么情况下同一物体会发出大小不同或高低不同的声音?师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师小结。声音大小强弱与物体之间的关联。4 .提出问题师:我们感知了很多的声音,仔细辨听了很多高低大小不同的声音。关于
6、声音你想研究哪些问题?请将你想研究的问题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上。5 .整理问题生汇报交流,教师相机点拨并整理问题。(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判断是否为科学问题再判断该问题是否适合我们展开研究。)(三)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通过活动,进一步观察、感知和了解了声音有大小和强弱的不同,并通过学习知道了声音的大小叫“音量”,声音的强弱叫“音调”,同时我们还梳理出了关于声音大家想继续探究的问题,下节课我们走进大家提出的问题“声音的产生”!板书设计:各种各样的声音声音的强弱音量声音的高低音调2声音的产生教材分析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湘科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声音单元第二课的内容。本课在本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通过第一
7、课听听声音的学习,学生知道了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但不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本课在第一课的基础上来研究、探索“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为后面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控制声音等课的探究活动作好充分的知识准备。本课顺承学生探索疑惑的好奇心,遵循学生对“声音产生”的前概念一一声音是敲击拍打而产生的,那究竟是不是这样呢?教材导入部分设置情景,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声音的兴趣。教材以不同发声物体为研究对象,按照概念建构的流程“示例聚焦(观察吉他发声特点)f类比举证(探究音叉、鼓等发声特点)f归纳提炼(归纳固体发声共同特征)f类比举证(液体、气体发声)f归纳提
8、炼(归纳物体发声共同特征)f判断识别(终止物体发声)”组织内容,共安排了“观察发声的物体”和“终止物体发声”两个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活动1归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通过活动2让学生对声音产生的条件进行知识的迁移应用。学情分析在进行本课学习前,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肯定有自己的想法,因为学生通过自身的生活经验、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得了一些声音的知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是由外力的作用,但这不是主要原因,有外力不一定能产生声音(如拉橡皮筋就不能发出声音),更主要的是物体必须发生振动。通过课前了解,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的孩子们认为是物体敲打、碰撞、摩擦等原因产生了声音,这是他们对声音的
9、最初认识。这些学生的认识和理解仅仅停留在声音是由敲、拍、拨等外力作用下产生的,而并未真正关注物体本身的变化,即振动。对物体振动产生了声音这个概念,即使有学生讲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际上他们的认识也是很模糊的。在探究声音产生的观察实验中,学生关注的往往是动作的本身,而不是发声物体的变化,特别是物体之间摩擦也能听到声音,学生很难看到物体是否发生了振动,因此很难进行科学的概括和抽象。教学目标1 .科学知识声音是因物体振动而产生。2 .科学探究基于大量的物体发声事实,归纳提炼出声音的概念(声音产生的条件)。通过观察物体发声时及声音突然中断时的现象,能对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描述。3 .科学态度、S
10、TSE认真观察,及时记录,分析和描述现象如实严谨。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观察、实验、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教学准备餐巾纸(棉花)、吉他(弦乐类乐器)、锣、鼓、音叉、乒乓球、水、水槽、小口空瓶或饮料瓶、米粒或泡沫塑料碎片、水杯等。六、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用羊角锤在小木板上钉铁钉。问:刚才看到老师做了什么动作?你们听到了什么?(钉铁钉,敲打铁钉发出的声音)2 .老师出示洗衣刷,砂纸,请一位学生演示用刷子在砂纸上来回刷。问:刚才看到了这位学生做了什么动作?你们听到了什么?(用刷子在砂纸上来回刷,
11、听到了较响的沙沙声)3 .播放多媒体课件“丰富多彩的声音”。小鸟欢快鸣叫、哗哗的流水声、咚咚的鼓声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物体都能发出声音,我们也不时地在听各种声音,那么,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二)认识固体的发声1 .学生猜测声音产生的原因,作出假设(1)提问:谁来大胆的猜一猜究竟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学生回答:敲打、摩擦、撞击、弹拨、风吹、乐器发声、语言说话)2 .活动:教师可以相继提供锣和餐巾纸(或展开的棉花),让学生进行敲击后仔细辩听和观察,有什么发现。3 .讨论:教师可引导学生对这些现象进行分析,声音是不是拍打敲击就一定能产生?还是怎样的?学生处在认知冲突中
12、一时回答不上,教师顺势过渡进入下个教学活动。师:刚才同学们所说的都是自己的一种看法,一种猜测。世界上许多伟大的发现都源于猜测。而要想知道声音究竟是不是因为敲打、摩擦、撞击、弹拨、碰撞等原因产生的,就要通过我们今天的观察与实验才能知道。4 .活动1观察发声的物体1)对比观察琴弦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聚集声音产生的条件(振动),即物体发声的共同特征。2)指导学生利用好活动手册上的记录表,记录方式可以用简笔画或者图文结合的方式。(如果学生没有小吉他,则老师准备吉他进行演示实验时,学生难以看清弦的振动,教师可以将手机摄像投影到教室多媒体体屏幕上,如果用手机的慢动作16-32倍摄像,再在屏幕上播放给同学
13、们看,效果会更好。)5 .活动2观察音叉的发声(1)介绍并演示实验仪器:音叉A、音叉一一这是一种用钢制成的U形的实验仪器,用橡胶小槌轻轻敲击它就会发出声音。B、使用方法:在使用音叉的时候,手要握住音叉柄,用小槌敲击音叉的上端。(教师示范)C、学生尝试用音叉。(2)学生开展活动:教师提出实验要求(课件打出实验要求):请各组分工协作,想办法让音叉发出声音来,以小组为单位制造声音,声音不要太大,看哪个小组想的办法多,交流你们的方法,说说物体在发声时你有什么发现?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把实验现象记录在报告单上。用橡胶小槌敲击音叉,让音叉发出声音,然后将音叉迅速轻轻靠近水面,或者靠近静止不动的乒乓球,仔细
14、看看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学生回答:音叉在振动,引起水花四溅、有波纹、有水泡、乒乓球弹开)我们让音叉发出声音后,用手摸摸或将音叉轻轻贴到脸上,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觉?学生回答,音叉在振动:麻、痒)当我们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音叉时,听一听音叉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说一说音叉在不发出声音时的状态和发出声音时的状态。(学生回答:音叉在不发出声音时是平静的、静止的、不动的音叉发出声音时的状态是颤动的、动态、振动)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音叉产生的声音是音叉在振动时发出的。刚才我们用哪些研究方法一起做了关于音叉的实验?(学生回答:看、摸、听、说)6 .活动3观察鼓的发声问
15、题现象不明显怎么办?让学生利用已有材料按科学探究的流程自主探究并完成观察记录。(注意观察并非仅仅是眼睛的观察,皮肤、指尖能明显感受振动,可以应用到这些案例中。)7 .活动4观察讲话发声时的状况教师先让学生的手触摸自己喉咙部位,对比说话时和说话前后手的感觉。让学生类比列举其他固体物发声,观察发声时是否振动。8 .归纳小结:引导学生分析归纳表中的记录,寻找这些固体发声时和不发声时的共同特点,这些固体发声时都在振动,停止振动时,发声也停止(或不发声时,这些物体没有振动。),说明这些固体发声是由振动产生的。(三)认识液体、气体的发声1 .问题:教师继续追问学生气体和液体的发声,也是这样吗?2 .探究:学生借助已有材料(口哨、水槽、水瓶),完成实验和对比观察,根据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和其他同学的观察记录,发现气体、液体发声也具有固体发声的共同特点。3 .小结:最后归纳出所有物体声音产生的原因,完成声音概念内涵的建构。(四)终止物体发声师提出活动要求:利用不同乐器,让学生想办法让发声的物体声音突然终止,并观察操作过程中的发现。生活动并认真观察、交流讨论。(五)课堂小结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