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设备管理程序!.docx
《测量设备管理程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测量设备管理程序!.docx(7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测量设备管理程序1、目的通过对测量设备配备、贮存、流转、封存、报废和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及其确认间隔的控制管理,使测量设备在整个使用过程中具有满足预期使用要求的计量特性。2、适用范围适用公司内所有测量设备的管理。3、职责3.1 技术部是测量设备的归口管理部门。3.2 技术部负责测量设备的入库验证、电子文件总台帐的建立登记、编号、发放、委外周期检定(校准)流转、更新。3.3采购部负责测量设备的采购。3. 4测量设备使用部门负责本单位测量设备的使用维护和管理。4、测设备管理过程要求3.1 过程的输入是:测量对象对测量设备的技术要求;3.2 过程的输出是:满足规定要求的并且受控的测量设备;3.3 过程
2、的活动是:测量设备的策划、配备、计划、实施、购置、贮存和搬运、校准与计量确认、使用与维护、分类管理、流转管理。5、控制程序5.1 测量设备的策划5.1.1 在策划和配备测量设备时应考虑下列因素:a)具备预期使用要求的计量特性;b)购置新测量设备应尽量考虑具有先进性、质量优、费用低、(包括购买价格和安装费等),使用效率高,操作方便,易于维修。C)选用的测量设备应经计量确认合格,具有有效合格证明或标识。5.1.2 新上工程项目测量设备的配备应充分考虑测量设备的技术特性,测量设备应在经济情况可行的条件下,实现溯源管理。5.1.3 测量过程的设计部门应严格按照规定要求配备合格的测量设备。5.1.4 新
3、建、大修、改造工程项目设计方案评审时,同时对项目的计量设计方案评审。评审时由主管部门通知计量部门及相关单位派员参加。评审通过后,主管部门应将评审结果形成有效的文字资料。5.1.5 技术部负责本公司最高测量标准和一、二级经营的配置策划。5.1.6综合管理中心负责能源、安全防护、环境监测测量设备的配置策划。5.1.7 在新产品开始投产前,从产品要求中识别计量要求并研究测量设备的配置问题,提出测量设备配备计,划,编制测量设备配备表,并对关键性测量过程进行测量不确定度分析。5.1.9 测量设备配备的原则a)随生产设备成批采购或引进的测量设备必须满足生产、设计、工艺要求,符合配套系列化和标准化要求以及准
4、确度比要求;b)各有关部门配备的标准测量设备、产品性能试验设备、关键/特殊过程控制用测量设备以及安全和环境监测的测量设备,其配备要求的准确度比至少应保证满足l3l10或以上要求;C)一般测量设备应满足准确度比1/3或以上要求;d)非关键/特殊过程操作工自检或自控用的测量设备和一般过程监视用的测量设备允许使用准确度较低的测量设备,但应满足自检或工艺控制的最低要求。5.2测量设备购置管理5.2.1测量设备申购计划由各单位根据生产需要提出申购计划。5.2.2通用测量设备申购计划由技术部审核、入库验收、贮存、发放。采购部负责采购。5.2.3 技术部实施测量设备的封存、启封申请的审批,并对测量设备使用过
5、程、降级、封存、启封、报废等实施全过程的统一监督管理。5.2.4 采购部负责组织对测量设备供方的评价,合理选择合格供方,技术部参与对测量设备供方的评价。5.3测量设备的入库、贮存和发放5.3.1购进的测量设备在入库前由技术部组织相关人员进行验收,验收内容有:a)外观验收:测量设备的名称、型号、规格;包装完好性、设备完好无损、附件齐全;必要的技术资料完整,如技术使用说明书、出厂合格证、标牌、装箱单、CMC标志、检定或校准证书等。b)计量特性验收:量程、分辨率、最大允许基本误差等。由技术部统一安排计量特性验收。5.3.2必须在固定基础上验收的测量设备,工程验收时应有计量人员参加。5.3.3对于性能
6、稳定的低值易耗品,或使用要求不高、仅作指示用的测量设备,可以有效的出厂合格证作为计量特性的验收依据。5.3.4验收合格入库后的测量设备即可发放,转入使用过程管理。验收不合格的测量设备按不合格管理控制程序执行。5.3.5对易于损坏或变化的测量设备应有专门人员装车和卸车,在测量设备运输过程中应采取装箱、衬垫、防震、防潮等措施、防止测量设备在装车、卸车、运输等过程中受到震动、跌落、碰撞或其它损坏。5.3.6贮存测量设备的库房或场所,应确保测量设备的安全,实行分类保管,防止灰尘、腐蚀。对贵重测量设备还应采取严密的防盗措施,防止丢失。5.3.7在测量设备出库时,保管员应严格领用/发放手续,在领用发放时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测量 设备管理 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