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担保制度司法解释之公司对外担保解读(收藏).docx
《民法典:担保制度司法解释之公司对外担保解读(收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法典:担保制度司法解释之公司对外担保解读(收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民法典:担保制度司法解释之公司对外担保解读一.公司对外担保相关法理基础1.公司是法律上的组织体,自身无法形成意志和行动。我国采法人实在说,法人通过法人机关作出意思表示,机关的意思即法人的意思,法人机关对公司来说即是法定代表人。2、公司事务系由其组织机构经营和管理,公司权利也是在这些机构之间分配(参见朱锦清:公司法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年9月第1版,第265页工根据民法典第80-82条的规定,公司设有三个组织机构。股东(大)会为公司的权力机构,董事会(执行董事)为执行机构,监事会(监事)为公司的监督机构,董事长、执行董事或者经理按照公司章程的规定担任法定代表人。法定代表人(总经理)则是董事
2、会(执行董事)指定的具体执行者(参见朱锦清:公司法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年9月第1版,第265页民法典第61条第2款进一步规定,法定代表人以法人名义从事的民事活动,其法律后果由法人承受。3、理想的公司治理结构下,公司组织机构之间的相互关系是,股东会选举董事和监事,董事会和监事会向股东会负责,法定代表人(总经理)和其他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向董事会负责。由此环环相扣,法定代表人总是能忠实勤勉执行公司意志。4、然而,现实情况是,很多公司的法定代表人都是大股东兼任董事长和总经理,公司事务都决定于一把手,公司治理结构形同虚设。大股东作为法定代表人为了自身利益,损害公司、小股东、公司债权人利益的情形比比
3、皆是,典型者如对外担保。5、就单个担保行为而言,对外担保本身是无偿的,公司只有义务没有权利,关系公司、小股东、债权人利益甚巨,决定了担保不能由法定代表人单独决定,必须根据法律规定和公司章程,经股东会或董事会授权方可对外签订担保合同,此构成公司法第16条等的规范逻辑。由此公司法第16条系授权规范之法律性质得到澄清,改变了以往包括最高法院在内的认为该条系强制性规定的错误观点。6、因循授权规范的逻辑,法定代表人未经或未依公司决议以公司名义对外提供担保的,则构成越权担保,担保合同对公司是否发生效力就产生疑问。此应结合公司法第16条、第122条、民法典第61条、第504条的规定进行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
4、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有关担保制度的解释(法释(2020)28号,以下简称民法典担保司解)关于公司对外担保的规定,即是在全国法院民商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贸法2019254号,以下简称九民会议纪要)的基础上作出的。此外,公司法对法定代表人越权代表进行了限制,举重以明轻,对于总经理、副总经理等代理人违反公司决议越权代理的行为,应有类推适用的空间,自不待言。二.相对人是否善意决定担保合同对公司是否发生效力民法典担保司解第7条第1款规定,公司法定代表人超越权限代表公司与相对人订立担保合同,相对人善意的,则担保合同对公司发生效力;相对人非善意的,担保合同对公司不发生效力。(一)善意的证明责任1.为维护交
5、易安全,不能认为越权代表一律不对公司发生效力。根据民法典第61条第3款、第504条之规定,法定代表人超越权限订立的合同,原则上有效,除非相对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超越权限,而且法人章程或者法人权力机构对法定代表人代表权的限制,不得对抗善意相对人。越权担保亦应遵循此等规定。2、问题在于越权担保中善意的举证责任如何分配。根据证明责任理论,从民法典第61条第3款、第504条的文义来看,似乎应当由否认担保效力的公司负责证明相对人非善意,即相对人应当被推定是善意的。其实并非如此。3、作为法律,一经公布,任何人均不得以不知法律有规定或宣称对法律有不同理解而免予适用该法律J(参见曹士兵:中国担保制度与担保方法
6、一根据物权法修订,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第102页。)该句话所蕴含的法理广被学术界和实务界援引,认为公司法第16条对公司对外担保的限制设有明文,合同相对人被推定是知道该限制的。因此,应由相对人举证证明其接受担保构成善意。(二)善意的证明方式民法典担保司解第7条第二款规定,善意系指相对人在订立担保合同时不知道且不应当知道法定代表人超越权限。不知道且不应当知道”系相对人的主观状态,在发生争议时,不能简单听其辩解而定,只能转化成相对人在订立担保合同时是否履行了相关注意义务,从其行为推知善意与否。就担保而论,则应看相对人是否审查了相关公司决议。(三)善意的证明标准1、关键在于相对人负有何种程度的
7、审查义务?九民会议纪要第18条第2款明确系形式审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担保部分的解释(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第6条第2款未予明确,但表述与九民会议纪要第18条第2款基本一致,可认亦持形式审查立场。而民法典担保司解第7条第2款明确应合理审查,并删除了公司以机关决议系法定代表人伪造或者变造、决议程序违法、签章或者签名不实、担保金额超过法定限额等事由主张相对人非善意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之规定,似比形式审查课以更高的注意义务,但并未进一步规定何为合理审查,似乎有待司法实践进一步总结。2、九民会议纪要第18条第1款规定,形式审查是指只要债权人能够证明其在订立担保合同时
8、对董事会决议或者股东(大)会决议进行了审查,同意决议的人数及签字人员符合公司章程的规定,就应当认定其构成善意。由此,形式审查的对象是董事会决议或股东(大)会决议和公司章程,形式审查的标准是同意决议的人数及签字人员是否符合公司章程。依法理,合理审查的注意标准应高于该形式审查所确立的标准。3、目前尚未有权威判例可资参考合理审查的注意标准。依法理,从兼顾保护公司、小股东和其他债权人的利益,以及交易安全和交易效率考虑,民法典担保司解出台之后,从审慎的角度,相对人合理审查的对象和标准可从如下角度把握:(1L是相对人应向公司索取盖章的有效的公司章程复印件,审查其股东、董事名单,并与国家企业信用信息系统登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民法典 担保 制度 司法解释 公司 对外 解读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