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包虫病(棘球蚴病)防治技术规程.docx
《动物包虫病(棘球蚴病)防治技术规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物包虫病(棘球蚴病)防治技术规程.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ICS点击此处添加ICS号点击此处添加中国标准文献分类号DB15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标准DBXX/XXXXX-XXXX代替DB15/T289-1998脑包虫病防制技术规程点击此处添加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的标识(征求意见稿)-XX-XX发布XXXX-XX-XX实施A/,一、刖百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标准代替DB15/T289-1998本标准与DB15T289T998相比主要变化如下:一增加了规范性引用文件(见第2条)一增加了术语和定义(见第3条)一修改了病原和临床症状(见4.1.1,4.2)一增加了易感动物、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2、、病理变化(见4.1.2,4.1.3,4.3)一增加了诊断部分(见4.4)一修改了防制措施,改为防治措施,细化了相关内容(见第5条)一修改了防治成果考核验收标准(见第6条)一增加了疫情报告部分(见第7条)一增加了疫情控制部分(见第8条)一增加了检疫部分(见第9条)一修改了防制措施中的加强宣传教育部分(见第10条)本标准由内蒙古自治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提出。本文件由内蒙古自治区畜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WTC19)归口。本标准由内蒙古自治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提出。本文件由内蒙古自治区畜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WTC19)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内蒙古自治区
3、农牧科学院、乌兰察布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巴彦淖尔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樊凤娇、陈广林、阿荣、李军燕、秀英、李运娜、申捷、陈柒、孟根、特木热、武翠香、徐林海、卢春芳。本次为第二次修订。脑包虫病防制技术规程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动物包虫病(棘球坳病)的术语和定义、临床诊断、结果判断和防治措施和防治成果考核验收标准。本文件适用于内蒙古自治区境内一切从事饲养牛、羊的单位和个人。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农牧发2
4、02231号农业农村部关于印发全国畜间人兽共患病防治规划(2022-2030年)的通知。内农牧医发2023369号关于印发内蒙古自治区畜间人兽共患病防治规划(2023-2030年)的通知。3术语和定义包虫病Hydatiddisease是指由棘球绦虫的幼虫寄生在人体引起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主要包括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引起的囊型包虫病和多房棘球绦虫的幼虫引起的泡型包虫病。4诊断4.1流行病学4.1.1病原包虫病的病原体为棘球属绦虫的中绦期幼虫,即棘球坳,为圆形囊状体,随寄生时间长短、寄生部位和宿主不同,直径可由不足一厘米至几十厘米。棘球坳为单房性囊,由囊壁和囊内含物(生发囊、原头坳、囊液等)组成。其
5、成虫是绦虫中最小的几种之一,体长2mm-7mm,平均3.6mm。除头节和颈部外,整个链体只有幼节、成节和孕节各一节,偶或多1-2节。头节略呈梨形,直径0.3mm,具有顶突和4个吸盘。4.1.2易感动物棘球绦虫幼虫以羊最为易感,其次为牛、猪等草食和杂食动物,为人兽共患传寄生虫病,我国定为二类动物疫病,。4.1.3传染源和传播途径羊包虫病的感染是由于中间宿主与终末宿主之间的循环感染。其终末宿主是狗、狼、狐等食肉动物,寄生部位为小肠;中间宿主是牛、羊、马、鼠等,寄生部位多见于肝脏、肺脏;成熟的棘球坳在终末宿主小肠里产卵,随粪便排出后,被中间宿主吞食,幼虫脱壳而出成六钩坳,钻入肠壁,随血液至全身,在肝
6、、肺等脏器中育成棘球坳,终末宿主吞食含有棘球坳的内脏后而感染原头坳在其小肠内头节外翻,固着在小肠粘膜上发育成成虫继续排出虫卵。人误食虫卵被感染。4.2 临床症状患病动物初期无明显症状。严重感染的羊,羊毛逆立,时常脱毛,育肥不良。细粒棘球绦虫的虫卵一般通过水或食物进入中间宿主肠道后,虫卵经宿主肠壁进入血管,随宿主血液流动侵袭内脏。肺部感染时,会导致肺内多部位受到破坏,初期呈呼吸困难表现,偶尔伴有轻微咳嗽,听诊时有肺泡呼吸音减弱征象。有明显的咳嗽后,症状严重,不愿站立,病死率较高。肝脏感染时,视诊可见患病牛羊肝区肿大、腹部隆起。触诊肝区时,出现疼痛表现。叩诊有浊音。起初患病牛羊进食减少、营养不良和
7、皮毛脱落,随着病情发展,最终导致生长速度减慢,甚至死亡。脑部感染时,有转圈、共济失调等神经症状,行走时出现急促或蹒跚步态,作圆圈运动或直线运动,易惊恐,后期高度消瘦,精神状态越来越差,直至死亡。4.3 病理变化肺、肝脏等脏器可见大小不等的囊状突起,也可在脾、肾、肌肉、皮下等多处发现包囊。包囊周围有类上皮细胞、巨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及纤维母细胞增生,最终可形成纤维性包膜(外囊),外囊厚度一般为35,包囊内充满液体,液体沉淀后用肉眼或在解剖镜下可见许多生发囊与原头坳。由于包虫的不断生长,压迫周围组织、器官,可引起组织细胞萎缩、坏死。4.4 诊断4.4.1 剖检法眼观肝脏、肺脏表面,戴1次性乳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动物 包虫病 棘球蚴病 防治 技术规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