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吕起昆仑:文化昆仑的变迁与融合.docx
《律吕起昆仑:文化昆仑的变迁与融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律吕起昆仑:文化昆仑的变迁与融合.docx(6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律吕起昆仑:文化昆仑的变迁与融合汉书律历志沿袭吕氏春秋古乐中的一段文字,说黄帝派遣泠纶,从大夏之西、昆仑之阴,取得均匀的竹管,藉此获取天然的音律,这就是十二律的来源。耐人寻味的是,律历志中把吕览原文中的“阮陶之阴”改作“昆仑之阴”。王国维先生认为“阮”与“昆”古音相近,岬俞”恐是“陶”之讹,故此,说苑风俗通汉书等文献皆改为昆仑。我们发现,自汉而后,研究音律的学者,有近一半引用汉志之说,足见昆仑之说已深入人心。历史昆仑的文献绘卷从古文献来看,昆仑处于中国西北,且远大于一般的高丘。山海经说昆仑墟有万仞之高,禹本纪则以昆仑高二千五百里。中华大地西高东低,如此高的丘山应该位于西北高原,加上山海经大荒西
2、经说“昆仑之丘”在“流沙之滨”,把流沙和昆仑放在同一空间中,自然对应上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之侧的昆仑山脉。至于汉代,昆仑的位置从图书走向实地。史记大宛列传记录了汉使带来黄河源头的于阑美玉,使汉武帝对昆仑有了具象的了解,也把对美好昆仑的想象用图纸定位到了于阖。尽管司马迁认为汉使所见之山似乎和禹本纪中描述的高大昆仑有所不同,但也没有明确表示这就不是昆仑。班固在张骞传中仍延续司马迁的认识,不过,他在汉书地理志中却记录下临羌昆仑山祠和敦煌昆仑障两处地名,分别位于今青海涅源和甘肃安西。这两处地方的山脉更接近祁连山,与汉武帝定下的今和田南部的昆仑山尚有距离。但从昆仑山祠、昆仑障的命名来断定其位于昆仑山附近,
3、并不具有必然性。如临羌在西汉末期属于新置的西海郡,顾颉刚引汉书王莽传考证说,羌人所居的青海,出现了与山海经中昆仑类似的多种祥瑞,愿意归附而设西海郡,是上天昭示“安我帝室”“成就洪烈”之象。名其为昆仑山神祠,只是文化上的一致性所造成的。据山海经大荒西经的记载,昆仑之丘之下有弱水之渊,其外有炎火之山,西王母部族则居于此处。不论昆仑与西王母之间的实际距离有多远,在山海经系统中,昆仑与西王母关联颇为密切。王莽主政时期归附而来的羌人,其居住地除了有昆仑祥瑞之外,还有西王母崇拜的习俗。这一习俗在西汉末年,曾从青海甘肃传入陕西。汉书哀帝纪云:“(建平)四年春,大旱,关东民传行西王母筹,经历郡国,西入关至京师
4、。”其庆祝场面,颇为盛大。汉书五行志则记录了汉哀帝建平年间,长安居民歌舞祠西王母。其文云:“母告百姓,佩此书者不死。”可见,西王母崇拜的核心应该是长生信仰。长生何以在西,这与中国地形西高东低有关,先民认为西部的高山更接近天空,与云雷等自然神力贴附紧密,也就更能接触到恒常不变、去而复来的长生不死之境,这个不死之境就是昆仑。淮南子地形云:“禹乃以息土填洪水以为名山,掘昆仑虚以下地,中有增城九重,其高万一千里百一十四步二尺六寸,上有木禾,其修五寻,珠树、玉树、璇树、不死树在其西。”昆仑山万物尽有,不死树也在其中,常人不能获得,是因为其绝高,难以达到。如果能登上昆仑之顶,就如同踏上天梯,逐次上升,从不
5、死到获取自然力,直至成为自然力。因此,自然力的获得是先民所追求的长生内核,淮南子说登上昆仑之丘后,层层而上,能使风雨,让水旱如时。万物长育丰茂,物质满足就不是幻想。既然天人在此会合,两者之间的联系也从不断登高,无穷接近而变成了实体连接。神异经说昆仑之山上有入天的铜柱,绝高之顶有仙人居住。登天的途径是浑圆的天柱,这种传说或许与北方寒冷地区容易产生的太阳光柱有关。其所带来的联想,让隆起的高山与圆弧形的高天曲线融合,突破了地理界限的认识,而成为天地之中的新概念。神异经中“昆仑之山有铜柱”一则列入“中荒经”,河图括地象则明确提到有着通天铜柱的昆仑是大地之中,在地下还有深埋的铜柱,与天下的名山大川孔穴相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律吕 起昆仑 文化 变迁 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