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昭之心昭示代魏意向.docx
《司马昭之心昭示代魏意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司马昭之心昭示代魏意向.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司马昭之心,昭示代魏意向一、“司马昭之心”,典故本事“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典故,出自三国志裴松之注汉晋春秋。典故的本事是:“(曹髦)帝见威权日去,不胜其忿。乃召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谓曰: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等自出讨之。(魏国第四任皇帝曹聚网络图)这里讲的是三国后期,公元260年,发生在魏国的一件政治事件。在这一事件中,为了捍卫曹魏主权与帝王尊颜,高傲的第四任皇帝曹髦,献出仅仅20岁的年轻生命。这一政治事件,向世人昭示一种历史趋势,孤危的曹魏大势己去,势必要为权臣司马氏所替代;也为后人留下一个历史典故:“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或省作“司马昭之心”,
2、表示人所共知的意向或野心。二、孤危的曹魏,大势渐去公元220年,一代枭雄曹操去世,其子曹丕代汉自立,建立魏国,是为魏文帝。魏文帝曹丕,是在其父组建的(官僚)士族集团支持下,完成这次改朝换代大事的。因此立国后,保护与巩固士族的既得利益,成为他首选国策。(曹操与曹不网络图)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官人法,承认士族的做官权利,又按官吏等级分配牛畜和客户,在经济上予以优待。这样,士族在政治上、经济上,都是最大的收益者,逐渐变成士族豪强。这批士族豪强,担任着政府与军队的各级领导,是曹魏政权的最大支持者与拥护者。同时,曹丕又过分地接受东汉衰微的历史教训,明令禁止宦官与外戚干政。颁令“宦人为官,不得过诸署令”、“群
3、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当辅政之任,也不得接受茅土之爵”,完全排除宦官与外戚对皇帝的爱心与拥戴。(勇武的曹彰网络图)再者,曹丕心胸狭窄,兄弟相残,而藩王又无权无势。他二弟曹彰,雄武过人,功勋卓著,应是国家军事支柱,可在223年,只因赴皇兄私宴,回府后,身强力壮,无病无疾的,就突然死去,年仅34岁。他三弟曹植,一介文人,卓尔不群,可曹丕也对他严加防范,步步紧逼,还令他作七步诗;在国初七年中,他被逼五迁,改换封地,饱受折腾。所有藩王,既无治权,又无军权,还受监国使者监视,形同软禁,导致宗亲势单力薄,无力组建皇权藩屏,以阻止外官夺权。(诗人曹植网络图)就是因为这样,整个朝廷,整个国家,仅仅只有官
4、僚士族一家独大。而这一家独大的官僚士族,又是什么样的人呢?当然,其中不乏忠臣良将,但是,当年曹操的士族集团里,也有不少“不仁不孝,心怀叵测”的势利之徒与卑鄙小人。曹丕全盘接过这批人,并且继续执行“唯才是举”政策。例如,太傅一职,历朝历代的选人标准,都是“德隆望重”,可他却任命“阴险狡诈、自私自利”的贾翊担任。孙权听说此事,哈哈大笑,说“乱用人”。结果,曹丕的朝官们,“权诈迭起,奸逆萌生”。“鹰视狼顾”的司马懿,一直受到信任与重用,最后导致被窃国,便是一大沉痛例证。因此,魏国皇帝身边,只有“只看才学,不问道德”的官僚士族。在宫中,在朝廷,在整个国家,皇帝只是一名高高在上的孤家寡人,陷入孤单无依的
5、高危境地。这样的孤家寡人,不讲雄才大略,也不讲武功过人,只要能强势自立,那都还好说,可是曹魏的皇帝们呢?(开国皇帝曹丕网络图)开国皇帝曹丕,在位七年,40岁去世,在位时,大权独揽,局势平稳,社会安定,经济发展,颇有新气象。第二任魏明帝曹睿,23岁登基,在位十三年,35岁去世,攘外安内,也颇有建树。第三任齐王曹芳,九岁登基,在位十五年,因欲自立而被废。第四任高贵乡公曹髦,十四岁登基,20岁时,因欲自强而被弑。第五任陈留王曹奂,十五岁登基,五年后,被迫“禅位”,曹魏覆灭,西晋开国。皇帝都短命,接班人没有时间“养势”,人弱、体弱、智弱、势弱,又没有近亲扶持,没有忠臣拥戴,更没有强势宗藩屏护,只有任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司马昭之心 昭示 意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