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教学设计.docx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律长征教学设计.docx(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修改人:李益飞教学目标:1 .结合时代背景深入理解诗歌内容。2 .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体会诗人当时的心境与情怀。3 .把握关键字词含义,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体会诗人的豪迈与激情。教学重点:1 .结合时代背景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关键字词含义。2 .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体会诗人当时的心境与情怀。教学难点: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体会诗人的豪迈与激情。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结合时代背景把握诗歌内容。2.体会诗人当时的心境与情怀。教学重点:结合时代背景把握诗歌内容。教学难
2、点:有感情地朗诵诗歌,体会诗人当时的心境与情怀。课前准备:1.查找关于毛泽东和红军长征的资料。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 .关于长征这段历史,大家都做了预习,谁来介绍一下?(播放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视频)2 .教师补充介绍红军长征背景以及写作背景预设: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引领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胜利。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期间,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经艰苦,击溃了敌军多次的围追堵截,途径11省,翻越18座大山,渡过24条大河,行军约25000里,1935年10
3、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当1935年10月,毛主席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红军胜利在望,毛主席回顾长征走过的路程,心潮澎湃,激动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而且还亲自向红军战士朗读了这首诗。(设计说明: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拉近与课文的距离)二、初读诗歌,感知大意1 .个别朗读,纠正字音2 .聆听录音,全班齐读3 .自读诗歌,感受大意。(设计说明:指导学生把握诗歌诵读的节奏,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诗歌内容与意境。)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1 .诗中哪个字最能概括长征的特点?预
4、设:难2 .请结合具体的诗句、字词谈谈红军长征之“难”的具体体现。预设:(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让学生更直观地感知长征之长,路途之远)小结:从“远征难”、“万水千山”可以看出红军长征路途遥远,而且一路上有各种艰难险阻。(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预设:“逶迤”、“磅礴”体现了“千山”的险峻。情境引入:试想你就是红军队伍中的一员,要想翻越这样的山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山路崎岖,非常难走。荆棘丛生,野兽出没。饥渴难耐,体力不支。)(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暖”字既指红军渡江时的气候(五月,天热),也反映了心情的“暖”一一渡过金沙江后的
5、愉悦之情。(指导学生齐读,读出愉悦之情。)“寒”字既写出了铁索的冰凉,又表现了铁索桥的惊险,让人胆寒。(指导学生分别用两种感情分别齐读两句诗,前者高兴,后者沉重。)(4)更喜岷山千里雪。预设:“千里雪”体现了岷山环境之恶劣。3 .诗中出现了许多地名的连缀,描绘了一幅幅红军长征的画面,想一想诗人在诗中写下许多地名有什么好处?预设:“五岭”“乌蒙”“金沙”“大渡”“岷山”这些地名勾勒了长征的路线和征途,具有现实意义,同时,这些带有山水特征的地名,强化了自然环境的艰险,营造了辽阔、苍茫的意境,衬托出诗人豪迈的气概。4 .齐读诗歌,以饱满激昂的情绪读出红军长征之难与诗人的豪迈气概。(设计说明:围绕“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七律 长征 教学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