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布丁学书法史》106:唐太宗及其书法.docx
《《跟着布丁学书法史》106:唐太宗及其书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跟着布丁学书法史》106:唐太宗及其书法.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中国书法史:唐太宗及其书法原创2023-11-0914:52谈艺录我佩服精力旺盛且才华横溢的人,李世民就是其中之一。这一篇,我们就来说说李世民及其书法。唐代书法的发展与李唐王朝历代帝王尤其是唐太宗的重视,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唐太宗李世民(599-649)非常重视艺术与文史,任秦王之初,就开文学馆收揽人才(上一篇我们说过,有“十八学士”的典故)。登帝位之后,又在殿旁设弘文馆,引纳学士以本官兼任之,并且“听朝之闲,则与讨古今,道前王所以成败,或日戾夜艾,未尝少怠”。(唐太宗李世民画像)这些人才里,大多都擅长书法(这种风气是从汉代沿袭下来的),其中就包括我们前文说过的欧阳询、虞世南等,这种夜以继日的
2、讨论研究,当然不全是政事和前朝的成败得失,也会讨论到文学、书法。朱先生在这里提到了两个小故事,我原文照录:贞观十四年(640)四月二十二日,太宗自为真草书屏风以示群臣,笔力遒劲,为一时之绝至十八年二月十七日,召三品以上,赐宴于玄武门,太宗操笔作飞白书,众臣乘酒就太宗手中竟取。散骑常侍刘洎登御床引手,然后得之。其不得者,咸称洎登御床,罪当死,请以付法。太宗笔曰:“昔闻婕妤辞辇,今见常侍登床。”这是第一则。为了争抢太宗的手书,刘洎干脆登上了皇帝的御辇,李世民却不以为忤,足见君臣们之间的书法研究氛围有多好。“贞观之治”我们都知道,这个时期天下无事,太宗万机之暇,更是留心翰墨。来看第二则:贞观六年正月
3、八日,命整理御府古今工书锦、王等真迹,得一千五百一十卷。至十年(636),太宗尝谓侍中魏徵曰:“虞世南死后,无人可以论书。”徵曰:褚遂良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体。”太宗即日召令侍书。尝以金帛购求王羲之书迹,天下争赍古书诣阙以献。当时莫辨其真伪,遂良备论所出,一无舛误。唐太宗太喜欢书法了,当虞世南离世,魏徵推荐了褚遂良,这就是我们在学习篆刻史时讲过的那件事,唐太宗向天下购求王羲之书迹(其实不仅是王羲之,所有前期知名书画家的作品,都在购求之列),并且经褚遂良鉴定,在真迹上加盖“贞观”连珠小印。(“贞观”连珠小印)韦述的叙书录称当时搜访右军等真迹“凡得真、行二百九十纸,装为七十卷。草书二千纸,装为八十
4、卷”O唐太宗鸠集王字,天下几尽,至有赚取兰亭,陪葬昭陵之传说(具体可见拙文王羲之兰亭序流传的完整故事)。对唐太宗书法的评述,始于武后朝的李嗣真,他在书后品序中称:“太宗与汉王元昌、褚仆射遂良等,皆受之于史陵。褚首师虞,后又学史,乃谓陵日:此法更不可教人,是其妙处也。”如此说,唐太宗的书法,其实从史陵来。史陵是隋或唐初人,书断称其书法“古直,伤于疏瘦”,陈思书小史称其“笔法精妙,不减欧、虞”,显然,史陵与欧阳询、虞世南一样,也属于陈隋书风。到了开元年间,张怀瑾在书断中称李世民书法“翰墨之妙,资以神助,开草、隶之规模,变张、王之今古,尽善尽美,无得而称”。再后来,窦臬的述书赋称“太宗则备集王书,圣
5、鉴旁启,虽蹑闾井,未登阶陛,质语胜文,貌能全体,兼风骨,总法体。”以草民评价圣主,这些评论虽难失公允,但也在情理之中。到了宋朝,评论就准确一些了。米芾书史所云“太宗力学右军不能至,复学虞行书”者,朱关田先生的论断也准确:其学右军不能至者,非其功用才智不侔,实乃时代相异,神情悬殊。王羲之的书法之所以不可复制,是因为王羲之所在的时代不可复制。其实,唐太宗行书,乃出自史陵,而后参学虞世南,追仿王羲之,终于笔力遒劲,遂为一时之绝。现在可见的唐太宗李世民书法,仅晋祠铭温泉铭屏风帖三通。晋祠铭,行书,书于贞观二十一年七月,著录首见于赵明诚金石录目第五九八。如图:(晋祠铭原石局部)是铭用笔遒劲,气势阔绰,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跟着布丁学书法史 跟着 布丁 书法 106 唐太宗 及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