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诗激励人们“更上一层楼”〔182〕.docx
《《登鹳雀楼》诗激励人们“更上一层楼”〔18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登鹳雀楼》诗激励人们“更上一层楼”〔182〕.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登鹳雀楼诗,激励人们“更上一层楼(182)一、典故及其出处典故: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2、旗亭画壁;3、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语义:1、原意为要想看得更远,就要上得更高,表达一种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现比喻为我们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激励人们再提高一步,去追求更高的目标,争取更大的成绩;2、表现唐代诗人潇洒旷达的知己相契风采,描画文艺人士诗酒宴乐的文采风流,彰显出昂扬向上的盛唐时代精神;3、(略王之涣画像出处:1、清彭定求等全唐诗;2、唐薛用弱集异记;3、元辛文房唐才子传王之涣。参资:古诗文网登鹳雀楼赏析。二、王之涣,著名的居家诗人王之涣(688742年),字季凌,并州晋
2、阳人,唐朝著名诗人,以“边塞诗”闻名于世。王之涣,出身名门望族,世代为官,其父王昱为浚义县令。王之涣,家学渊源,天资夙成,聪敏好学,才气过人。少年时,崇尚武侠精神,豪放倜傥,负剑悲歌,一度从游五陵年少。弱冠时,幡然发愤,埋头读书,深得经典之奥,又精于文章,善于赋诗。开元年间,王之涣以门子入仕,任冀州衡水县主簿。开元十年(722年),他35岁,娶其县令李涤小女为妻。其间,赋宴词、送别等诗。726年,遭人嫉恨诽谤,他忿然辞官,拂袖而去。从此,王之涣居家,直至天宝元年(742年),才再度入仕,任文安郡文安县尉。他为官清正,颇有令名。可惜,当年即逝于任上,享寿55岁。王之涣从38至54岁,居家16年,
3、其间,他潜心读写,访友漫游,诗作远播,声名大振,与王昌龄、高适等诗人,多有唱和。登鹳雀楼、凉州词二首,即是此时作品。三、王之涣以“更上一层楼”佳句而百世流芳王之涣是边塞诗人,与高适、岑参、王昌龄齐名,并称盛唐“四大边塞诗人”。他的边塞诗,用词朴实,流利顺达,豪放浪漫,脍炙人口,多被乐工制曲,传唱殿堂里闾。他的诗作,可惜多已散佚,仅存全唐诗所录六首,包括登鹳雀楼、宴词、九日送别、送别和凉州词二首等。/ 凉州词” 黄河选上自玄冈, 一片旅检方仞山。 蕾何须魅物种, 彖取东表力门幺。凉州词他的存诗都很著名,公认登鹳雀楼和凉州词(其一)最著名,流丽和谐,琅琅上口,“皤发垂髯,皆能吟颂”。诗中“欲穷千里
4、目,更上一层楼”、“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等名言,盛传千年,历久不衰,正是这几句名言,让王之涣赢得了声名不朽,百世流芳的历史地位。这两首名诗,历代都入选启蒙书,当代更是小学语文必选诗,我们中华民族,泱泱大国,人口十四亿,谁人不知“王之涣”?哪个不想“更上一层楼“?四、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典故之一)鹳雀楼,在山西蒲州城外,立于黄河岸边,“前瞻中条,下瞰大河”,身姿雄伟壮丽,名列古代名楼,自古以来,一直为中州登高胜地,文人雅士,登临抒怀,赋诗极多。当年,王之涣弃官居家时,曾漫游蒲州,登临鹳雀楼,他极目远眺千里黄河,放眼祖国万里山川,顿觉胸襟开阔、豪情奔涌,遂放声高歌,赋成登鹳雀楼诗
5、: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意为我登临高楼,放眼展望:一轮白日冉冉西下,依傍着雄伟壮丽的群山慢慢沉没;滔滔黄河呼啸而来,又朝向千里之外的东海滚滚奔流。如果想看更加寥廓的遥远风光,那就得再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这首诗,诗人描写登楼所见,抒发心中观感,气势磅礴,意境深远,表现了诗人高瞻远瞩的博大胸怀,以及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反映出昂扬向上的盛唐时代精神。这首诗为五言绝句,全诗四句,20个字。开篇两句写所见,一句写远景“白日”,一句写近景“黄河”,写尽了目击之景。诗人遥望西方、由上向下,一轮落日正在西下,向着楼前雄峻挺拔、连绵起伏的群山慢慢沉没;诗人又由近而远、向东望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登鹳雀楼 激励 人们 更上一层楼 1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