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殇》一首悲壮的爱国主义赞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殇》一首悲壮的爱国主义赞歌.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国殄,一首悲壮的爱国主义赞歌一、典故及其出处典故:国歹易。语义:国殄,为屈原自创词,用以指代在卫国战争中英勇牺牲的烈士。出处:西汉刘向辑楚辞九歌国殛。屈原画像二、屈原流放时的楚秦之战屈原生活在怀王和襄王时代。其时,楚国正处于“宣威盛世”衰落期,但仍然疆域辽阔,人口众多,国力强盛。而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已经后者居上,崭露头角,呈现出咄咄逼人的扩张势头。天下大势的发展前景,也初显趋势,关东六国合纵则楚胜,秦齐连横则秦赢,非此即彼,别无他途。前317年,怀王任屈原为左徒(副相)。屈原实行变法改革,对内任贤修法,对外联齐抗秦,楚国形势大变,但却触犯权贵利益。他受奸佞诽谤,被贬为三闾大夫,不久又被流放汉北
2、。其后,怀王受秦使张仪欺骗,断绝楚齐联盟,致使楚秦丹阳之战失利,汉中郡沦丧。接着,怀王发兵反击,在蓝田大战中,又被秦兵打败。前305年,怀王召回屈原,出使齐国,不得不修补与齐国的关系。后来,怀王再次受骗,沦为秦囚,并客死于秦。而其子襄王上位后,不思报仇,却奉行亲秦政策,把主张联齐抗秦的屈原免职,并流放江南,直至前278年,秦军攻破郢都,屈原投江,为国殉职。在屈原一生中,为保卫楚国,与秦兵血战,而横死疆场的将士,累计已有15万之多。后人指出,“怀襄之世,任谗弃德,背约忘亲,以至天怒神怨,国蹙兵亡,徒使壮士横尸膏野,以快敌人之意。(屈)原盖深悲而极痛之”,遂创作国殄,以志其哀。在古代,“殄”指尚未
3、成年而夭折的人,也指死在外而未成丧礼的人。在楚秦战争中,楚国将士,忠勇无畏,战死疆场,往往暴尸荒野,无法归葬受祭,已成“演”鬼,但他们为楚而战,为国献身,是国家的忠魂,光荣的烈士,应该得到祭祀。于是,屈原怀着崇敬之情,创作了这首挽诗,身为楚人、代表楚国,追悼与祭祀这些阵亡将士,还创建一个新词“国殛”做诗题,意为他们为国躯,生为人杰,死也为鬼雄,他们是光荣的“国殄”!国殛诗三、楚军将土生为人杰,死也为鬼雄屈原深爱着自己的国家和人民,他对为国献身的忠勇将土,更是无比热爱,无限崇敬。让我们看看,他是怎样挥动巨笔,泼墨如涌,激情描绘惨烈的战斗场景,放声赞颂忠勇的烈士精神吧。军号已经吹响,战鼓轰然雷鸣!
4、楚国的健儿、忠勇的将士们一一拿起锋利的吴戈,披上犀皮的铠甲,英姿飒爽,勇往直前。双方的战车交错冲阵,短兵相接,刀剑对砍,杀声震天,热血喷涌。敌军战旗遮天蔽日,敌军兵将如翻滚乌云,压向楚军阵地。羽箭交错如雨落下,忠勇将士仍奋勇当先,而凶猛的敌人却冲上来,践踏了我军战阵,主战车左修阵亡,右骏也身受重伤。将军埋车羁马,组建临时据点,他手握玉槌,擂起战鼓,以守为攻,指挥殊死格斗;壮士手握长矛,坚守着阵地,奋勇刺杀围来的敌军。战鼓雷鸣,人嘶马啸,阴风怒号,地黑天昏,威严的上天震怒,神灵也在怨恨。残酷的搏杀渐趋平息,壮士战死,将军捐驱,横尸荒野,血流漂杵。操吴戈兮被犀甲忠勇的将士啊,先前,你们受命出征,跨
5、过苍茫的平原,越过遥远的征途,勇敢地奔赴疆场,可是出师失利,一去永不得返了;如今,你们身首虽然分离,可仍然身带长长的宝剑,手握强劲的良弓,忠勇悲壮,豪情永存心间。你们勇敢威猛,刚毅顽强,凛然不可干犯。你们身躯虽死,可精神却得到永恒!你们呀,为国为民,魂忠魄毅,气贯长虹,生为人杰,死了也是鬼雄!四、追悼与礼赞为国捐躯的楚国将士亡灵屈原的九歌是一组祭歌,计11首,其中10首是改编的民间祭神民歌,只有这首国殛为借用祭奠之意而创作的,用以追悼与礼赞为国捐躯的楚国将士亡灵。徐悲鸿画:矢交坠兮全诗18句,可分两节。前一节10句,描写楚军将士拼死抗敌、壮烈牺牲的战争场面。规模宏大,场景惨烈。第一句开门见山,
6、描写楚军将士形象,他们披坚执锐,装备精良,威武雄壮,英姿飒爽,给全诗定下惨烈悲壮的基调。下面三句笔锋直上,正面描写战争场面:战车交错、短兵相接、战旗蔽日、敌军滚滚如云、箭矢交坠如雨。而楚军英勇无畏,奋力拼搏,天昏地黑,江河呜咽。可是终因敌众我寡,楚军失利,伤亡惨重,楚将只好羁马埋轮,固守战车,建立据点,以守为攻,组织战斗,他亲擂战鼓,指挥督战;将士们舍生忘死,拼死迎战,刀剑相击,奋勇肉搏,热汗透衣,鲜血遍甲,直杀得惊天地,泣鬼神,无奈众寡悬殊,大势已去,最后壮士献身,将军阵亡!士争先这一节描写的战争场面,厮杀惨烈,战况悲壮,具体刻画楚军将士忠勇的行为、牺牲的悲壮,是全诗的重点,也是后一节讴歌抒
7、情的依据。后一节8句,屈原饱含激情,讴歌死难将士,礼赞他们为国捐躯的爱国精神。前四句是描写,为无比沉痛的悼念:英雄们啊,先前,你们受命忘身,一披上甲衣、拿起兵器,就越过苍茫的平原,踏上遥远的征途,一去不复返了;这一刻,你们身首分离了,却仍然佩带长剑、手握劲弓,保持着战斗的雄姿,安然地躺在那里,无怨无悔,义无反顾,永远地安息了!最后四句是赞颂,热血沸腾的呐喊:你们勇敢无畏啊,锐气无可阻挡!你们坚韧刚强啊,凛然不可侵犯!你们为国而死,爱国精神永存!你们生为人杰,浩气贯天,魂魄忠毅,死了也为鬼雄,你们的英名必将长存,而万古流芳!霾两轮兮紫四马,援玉袍兮击鸣鼓。屈原是挚着的爱国者、坚定的抗秦志士,他怀
8、着那颗近乎偏执的爱国之心,在这首诗中,满腔热诚地代表楚国人民,放声呐喊,纵情高歌,向为国捐躯的将士英灵,郑重祭祀,庄严品评:他们生为人杰,死了也为鬼雄,应称“国殛”!这是一首悲壮的爱国主义赞歌,是一篇烈士祭文的千古绝唱!五、国殛的写法,独树一旗国殛这首祭歌,在整个楚辞中,写法与词采,不同其它,独树一旗。这首诗不是想象奇特,词采瑰丽的华章,而是屈原胸怀深挚浓烈的感情,用急迫短促的节奏,浓墨重彩的描写,通篇直赋其事,表达出一种亢奋之美、阳刚之美,感情炽烈,痛快淋漓,给人以气壮神旺之感。全诗中,把动态战场描写与静态塑像描写结合起来,一动一静,一活一死,两相映衬,强化了战争的悲壮与惨烈;又用全景场面与
9、特写镜头给合,把楚军的将军与壮士,分开来写,又结合起来,完美地塑造了楚军将士整体的壮美形象。这首诗,也没用“香草美人”比喻,而用美好衣饰,“吴戈、秦弓、犀甲、玉椁”,同将士身份匹配,写出他们的威武雄壮,从而衬托出人杰、鬼雄的英姿飒爽形象。相得益彰,别树一旗。六、战争题材的国殛道出楚民的爱国心声屈原是我国古代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很多作品都是抒情诗,抒发了他那深挚的爱国家爱人民的炽烈感情,奉献出他那颗赤诚的爱国之心。诗人巨笔如椽,不论什么题材,信手拈来,都能如法炮制,创作出内容充实,情感挚烈的作品。毋庸置疑,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描写个人的理想心志、流亡遭遇、悲凉艰辛、热情痛苦的,包括伟大的离
10、骚在内,可每一篇都是质优形美的佳作,而流传千古。而国殛,则是直接取材于抗敌战争,该是楚秦战争吧,诗人通过楚军将士奋死抗敌的壮烈场景,与短兵相接的悲壮画面,形象地描绘了楚军将士舍生忘死、英勇杀敌的果敢行为,以及受命忘身、义无反顾的壮烈情景,用以抒发胸中的英雄主义思想、爱国主义情怀,悲壮慷慨,气势雄豪,动人心魄,激人奋进。从这个角度来看,在屈原的作品中,国殛的地位就更为突出了。它不仅是后人研究、学习屈原的重要作品,又是研究、了解当时民情民俗的第一手资料。楚国灭亡后,南方流传民谚:“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屈原在悼亡“国殛”的同时,也表达了一种对洗雪国耻的渴望、对正义事业必胜的信念,因此,屈原思想和楚
11、国人民是息息相通的,他是楚国人民的代言人,他的作品道出了楚国人民热爱家国的心声,也道出了我们民族的家国情怀,对历史发展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激励着一代代炎黄子孙。在现代,著名诗人于佑任,孙中山的忠实信徒,1949年他被挟持到台湾。1964年,他在去世前夕,发表爱国诗作国殄(又名望大陆),全诗为:“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殄!”小学六年级语文课望故乡这首诗,怀乡思国,真情沉郁,悲怆苍凉,动人心魄,是一首炎黄子孙眷念大陆家乡的哀歌,也是一首中华赤子学习屈原、套用屈原诗题而写成的新国殛,具有触动灵魂、震撼人心的魅力。从屈原到于佑任,从古代诗人到现代诗人,两千多年过去了,可他们的思想感情是一脉相承的,他们的精神支柱都是刻骨铭心的爱国之情,他们的做人标准都是生为人杰,死也为鬼雄,做“国殛二由此可见,屈原就是我们民族不朽的爱国典范,于佑任,也包括我们,就是他生命长存的见证人。陈存选2022、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