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上的小屋》:变形与荒诞——表达的另一种可能.docx
《《山上的小屋》:变形与荒诞——表达的另一种可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上的小屋》:变形与荒诞——表达的另一种可能.docx(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小说评介山上的小屋:变形与荒诞一一表达的另一种可能文/王栩(作品:山上的小屋,残雪著,收录于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必读1985短篇小说卷吴义勤主编,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7年7月)残雪在小说山上的小屋里书写了一种状态。它是精神的压抑和生存的苦闷在文字里的反映。这种反映变形为哈语式的絮叨,在毫无逻辑的梦幻般的赘言声中宣泄出一个正常人弱小的反抗。残雪笔下的正常人以“我”作为指代,对应出“我”眼里的周遭那些非正常的环境和人事所生发出来的令人恐慌的一面。这一面却是相对于“我”而言具有牢固受众基础的一个所谓正常的世界。它的“正常性”在于,在它看来,“我”的所做所为皆是一种病,一种颠覆了他人认知的个人化的存在
2、。这是那个世界对“我”的评议,它浓缩为“病”的称谓,在此称谓下,人类互助互惠的精神荡然无存,只有群体对个体的压制表现出强力规范成为他人共同遵崇和恪守的行为准则。压制的直接肇始者莫过于家人们对“我”的疏离和监视。残雪的这一设置撕去了亲情的外衣,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也就形同虚设般成了毫无意义的摆设。或许在残雪笔下,原本就没有“信任”一词的容身之地,那些冷峻的文字于灰黯中勾勒出世间的枯寂和肃杀。以山上的小屋为例,这篇小说可以从中读出一抹潜隐在段落中蒸腾的杀气。杀气源自环伺在“我”周围那些对“我”大行窥探之举的眼睛。这些眼睛代表了绕着房子奔跑的狼群,父亲作为狼群中的一员,每天在夜幕的掩护下方才曝露出他那真
3、实的本来面目。母亲则以虚伪的笑容掩盖她内心的惊跳。然而,她的这一努力在“我”无休止对抽屉的清理下归于失败的境况。对抽屉的清理让“我”找到一个安宁的所在,因为抽屉是“我”潜入内心的象征,唯有在清理内心的这一指向里“我”才拥有属于自己不妥协于世间的那份必然的从容。这种从容在于一个人的内心整洁、有序,容纳了亲近自然的记忆。那些记忆附着在抽屉里的几只死蛾子、死蜻蜓上面,尽管已褪去了生机,仍然是“我”心爱的东西。它们毕竟将一个鲜活的色彩存留在抽屉里,存留在“我”之内心对放飞自由的想望中。“抽屉永生永世也清理不好,哼。”母亲似乎表现的极其清醒。这样的清醒残雪道来有着作伪的一面。虚伪的世间将虚伪投射在母亲身
4、上,用人际纽带里最亲密的一环一一家人和亲情一一来实现对“我”的劝诫。这是残雪通过小说作出的揭示,忠于内心的个人被群体压制并且试图加以改造的必然步骤。当这一步骤在“我”的无视下失效,“这是一种病”就成为家人们躲在暗处对“我”的窃笑。残雪的犀利在于她的文字经由敏锐的观察而透视出对世间的照鉴。家人们对“我”的窃笑传自“黑咕隆咚的地方”,那是不见天日的所在,在这没有光亮的“黑”的指代下,作为罪恶的渊薮得以滋生和集结。与之相对应的,则是“我”旁若无人的日常情状所观照的那个世间对所谓非正常个体的敌视。不清理抽屉的时候,“我”听见屋后的荒山上,”北风在凶猛地抽打小屋杉木皮搭成的屋顶,狼的嗥叫在山谷里回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上的小屋 小屋 变形 荒诞 表达 另一种 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