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改革观”的必要性及其基本内容.docx
《“科学改革观”的必要性及其基本内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改革观”的必要性及其基本内容.docx(12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科学改革观”的必要性及其基本内容打开文本图片集摘要:树立科学改革观是新形势下继续深化体制改革和进一步推进开放的必然要求,科学改革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改革的核心是构建有助于社会和谐的核心价值体系。改革的路径是以自下而上的自发性、诱致性组织变迁为主,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型、强制性变迁为辅。进一步实现政府职能转型是确立科学改革观的重要制度前提,改革的根本理念是以民为本。关键词:科学改革观;富民;亲民;五尊四责中图分类号:D61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544(2012)040029-04当前,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征程中,遇到了很多深层次问
2、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继续进行改革开放。(一)树立“科学改革观”是新形势下继续深化体制改革和进一步推进开放的必然要求众所共识,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共同构成一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本动力,是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改变人民精神面貌的主要源泉。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史实践有力地证明经济体制和经济制度转变在形成国家竞争力和促使后进国家崛起方面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改革过程中也产生和累积了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当前社会普遍关注和反响较大的焦点问题和民生问题有:第一,伴随着城镇化的加快发展和适龄劳动力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和迁移,城镇有效住房供给远远跟不上住房需求的增长步伐;由于城镇土地所有权的
3、硬性约束和城镇住房的垄断性供给,城镇住房的市场价格不由供求双方的相互作用共同决定,而是由商品房供给方和土地供给方在实现垄断利润的动机驱动下单方面决定,退一步讲,城镇住房的市场价格是由少数富人和住房开发商共同决定的,天价住房销售价格成为排斥和阻截外地居民进入城镇安家落户和长久居留的首道也是最顽固的一道藩篱。第二,1980年代以来,非农业人口严格执行“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生育政策,农村地区依照规定按一定间隔期有计划地生育第二个孩子的生育政策,同时,随着晚婚晚育、优生优育、不生不育的生育观念的普遍推广和广为接受,人口出生率大大降低。据国家发改委、统计局统计结果显示,中国人口出生率由1985年的2
4、1.04%下降为2009年的12.13%。另一方面,生活水平的改善、医疗水平的提高和疾病预防知识的普及大大提高了人均寿命。使得中国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1987年的5.4%提高为2010年的8.9%。人口老龄化的来到和出生率的降低以及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改变了长期以来中国传统的劳动供给结构。充足的劳动力供给总量和强制的知识储备与单位体制下大规模的经验交流是中国人口总量和质量状况的三个积极变化。与此同时,少儿抚养比由1987年的43.55%下降为2010年的22.28%O这一变化则是一个值得引起注意的现象。可以预见,20年左右过后,在不改变现行生育政策的情况下,随着当前占人口比重大多数的
5、劳动者逐步退出劳动力市场,中国的人口红利将逐步消失。中国的劳动市场有可能面临严重的劳工荒。第三,1980年代以来,伴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国内制造业的崛起、产能的扩大以及国外市场的开拓,中国对外贸易迅猛增长,对外依赖度大大提高。据统计,出口贸易占GDP比重由1985年的8.97%提高为2007年的35.16%,以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为拐点,中国出口贸易总额占GDP比重呈现下滑趋势:20082010年这一比重分别为31.97%、24.09%、25.38%。中国产品市场严重依赖外需而非内需,使得中国方面的就业波动、企业景气受外国方面的需求和经济周期的影响颇大,同时亦使中国产品在国外
6、市场上的价格谈判能力和竞争优势得到削弱。在外需减退的环境下和最大化中国的国别利益这一最高公众利益的目标下,如何适当控制企业产能;继续扩大农村市场,在提高农村居民收入的同时确保农村居民收入地位相对上升;提高低收入人群的实际购买力,改善全体国民的生活质量,籍以实现“外向型经济向内向型经济的转型“,应当是当前“扩大内需”这一宏观战略任务的题中应有之义。第四,1980年代以来,伴随着居民可选择的更加自由的地域流动、逐步扩大和日趋灵活的创业和就业机会、第二产业和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的强劲发展、企业自主雇佣权和价格决定权的确立等经济基本面的深入影响,无论是中国的宏观收入分配格局还是微观收入分配格局都发
7、生了重要变化。若将劳动者报酬和营业余额分别视为对劳动报酬和企业利润的粗略估计,则劳动报酬和企业利润在国内新增社会价值中的比重可以分别由劳动者报酬和营业余额在整个GDP中所占的比重近似表示。这一比重在1990年分别为53.42%、21.85%,到2006年则分别为40.61%,30.67%O即劳动报酬与资本报酬之比由1990年的2.4:1下降为2006年的1.3:1。资本对剩余价值的索取份额相对于劳动对剩余价值索取份额的相对地位提高不但为资本自身的积累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提供了经济长期增长的潜力。此外,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中央财政汲取税收和其他收入的能力大大增长。统计显示,财政收入占G
8、DP的比重1994年为11.2%,2010年这一比重为20.88%o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为扩大公共支出范围实施“民生财政”提供了充足的保障。另一方面,资本高速积累下的投资冲动和劳动者报酬相对下降引起的消费需求萎缩两相矛盾,富裕的最终消费品在找不到合适出口时,极有可能引起生产相对过剩危机。而未来中央财政预算支出的增长趋势助长了当前通货膨胀预期,物价持续上涨为经济不稳定发展带来了隐忧。第五。1980年代以来,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始终保持以较快速度迅猛增长:19822010年间,除1989、1990、1998、1999四个年份外,中国国民生产总值连续15年以不低于8%的环比增长速度在攀升。上述四个例外年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科学 改革 必要性 及其 基本 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