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意蕴与实践策略.docx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意蕴与实践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意蕴与实践策略.docx(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意蕴与实践策略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与思政教育具有融合互通的基础,两者人才培养目标一致,内涵特点互通,通过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构建课程思政体系,可以促进“育心”与“育德”的深度结合,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带来有利作用。文章在研究中着重分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策略,提出了精准提炼思政元素,形成“心理健康+思政”教育格局:进行课堂浸润,引入多元化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载体,开展立体化教学活动等策略。并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形成“1+N”队伍模式;构建教学评价机制,开展“交互式”评价;构建常态化管理机制,形成课程思政“长效”教学体系等方面构建了保障
2、措施。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思政元素:师资队伍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教育的根本在于立德”。立德是高校人才培育的核心环节,只有将德育教育放在重要位置,不断提升大学生的道理水平,才能培育出高素质的人才。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拔节孕槐期”,在这个时期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健康的心理品格,确保其身心健康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工作,因此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就显得十分必要。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构建课程思政,实现心理健康与思政工作的不断交融,对大学生开展全面深入地育心”与“育德”教育,对于大学生长远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
3、意蕴高校作为人才培养主体,其根本目的在于为国家培养有文化、有纪律、有道德、有理想的四有新人,促进国家人才软实力的提升。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心理健康课程在高校整体课程体系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是高校培育四有新人的重要课程。但面对当今复杂的网络环境,大学生的心理变化更为多元,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表现出一些问题,难以起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层次作用,这就要求教师挖掘更高层次、更深刻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打造新型教育模式。而将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能够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范围,使“育心”与“育德”工作得到同步开展,对于大学生进行更为全面、深入地引导。如此不仅能够促进心理健
4、康教育成效的提升,而且还可以实现“三全育人”教育目标力从根本上来看,课程思政属于一种新型的课程观,将学科德育理论、隐性教育理论、三全育人理论等作为主要教育理论,引导高校教师从多层面推进课堂教学与思政教育的结合,最终构建“大思政”格局。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体验性、实践性和知识性特征,是培育大学生可贵心理品质、积极社会心态及灵活心理调适能力的重要课程,也是思政教育的一部分这两者存在共通性,具有融合的基础,在相互交融过程中可以发挥出规模效益,使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打破边界限制,构建交互式学习场景,从而能够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大学生长远发展带来积极作用。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
5、程思政建设的实践策略(一)精准提炼思政元素,形成“心理健康+思政”教育格局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构建课程思政,实现两者教育工作的有机融通,需要精准提炼思政元素,形成“心理健康+思政”的教育格局。在高校整体教学体系中,心理健康教育属于一项必修课,旨在通过教学提升学生对心理健康的重视度,掌握全面的心理健康理论知识,并学会运用理论指导实践,最终实现健康成长。而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心理健康教师重视对大学生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使学生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同时深化价值观引导,达到身心合一。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中蕴含十分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这些元素能够起到良好的思政教育意义,教师应当
6、深度挖掘和运用思政元素。在讲授“人际关系处理”有关内容时,融入感恩、友善、诚信等内容,使大学生在处理复杂人际关系的过程中学会感恩,并时刻坚守诚信,与他人友善相处;在学习“情绪管理”这章节内容的过程中,融入逆商、情商、智商等知识,使学生深刻理解情绪管理的重要性,学会做自己情绪的主人,保持情绪稳定,并不断提升逆商、情商、智商,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在学习“压力”章节知识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调适压力、缓解压力,促进其深刻理解压力管控的内容,可以在教育中纳入生命教育、抗疫精神、革命红色精神等,并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引导学生学会与压力共舞,不断提升抗压能力和自我解救能力;在学习“生派规划
7、”章节知识的过程中,可以融入理想信念、社会责任感等知识,使学生学会规划自我职业生涯,并坚定职业理想,不断提升社会责任感。(二)进行课堂浸润,引入多元化教学方法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思政建设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心理健康与思政教育的作用,使大学生在健康成长的同时贯穿价值引导,成为高素质、高质量的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尽量减少显性教育,多开展隐性教育,使大学生在启发和引导中逐渐蜕变。而要想达到这一目标,就需要运用丰需多样的教学方法,构建立体化的学习场景。1 .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分析案例、学习案例、思考案例过程中体会和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
8、建设中,通过运用案例教学法,能够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案例的内容,提升心理健康学习的效果,促进正确三观的树立。例如,在学习“生命教育:让生命充满阳光”章节内容的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教师就可以引入党史纪录片重生、抗疫电影你是我的春天,并以此影片为案例让学生进行全面思考、分析和讨论,必要的话还可以引入社会中发生的“跳河轻生”事件、“跳楼”事件等,让大学生通过对这些案例的系统学习,明白生命的可贵,自觉树立正确的生命观。2 .多媒体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是近年来随着网络快速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对多媒体的运用能够对教学信息进行立体化呈现,打造个性化的学习场景。在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 课程 建设 价值 意蕴 实践 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