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文章: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群众基础.docx
《理论文章: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群众基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理论文章: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群众基础.docx(1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理论文章: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群众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项综合性理论创新工程,涉及马克思主义作用空间、时间变化和各种关系协调,需要多方面条件支撑,历史基础、群众基础是其中两个重要方面。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那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群众基础是什么,如何理解人民群众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本文拟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以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内在规律的认识。人民群众的理论诉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永恒动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自觉的历史过程,有着明确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创新的目标取决于时代、实践和人民的理论需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二来自人民是指理论的渊源,为了人民是指理论的取向,造福人民是指理论的归宿。人民群众的理论诉求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动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是顺应人民理论诉求、满足人民理论需要的过程。人民是实践的主体,人民实践要发挥改造世界、创造历史的作用,实现预期的实践目标,需要科学理论指导,缺少科学理论指导的实践只能是盲目的实践,甚至步入误区,导致历史发展的曲折。人民群众的实践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向实践的转化,基于科学理论指导
3、才能准确把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精髓和实践要求,将党的正确主张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同时,人民群众改造世界、创造历史的实践,是人民的集体意志和联合行动,是各方力量的凝聚,只有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才能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凝聚各方力量、形成集体行动,使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实践由“独唱”变成“合唱”。人民主体性既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也是衡量社会历史进步的尺度,人民主体性的发挥建立在科学理论指导基础之上。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参与国家治理既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需要,也是彰显人民国家主体地位的需要。人民基于全面覆盖、有机衔接的当家作主制度体系,通过多样畅通的民主渠道,有序参与国家治理的
4、实践,同样需要科学理论指导。基于科学理论,人民才能生成主体意识,准确把握国家治理体系的构成、特征、功能与发展态势,提升参与国家治理的能力和治理水平,从而有效参与国家事务管理、参与国家重大决策,发挥人民在国家治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全体人民的期待和诉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并非单纯的物质生活富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J精神富有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方面,缺少理论涵养难有精神富有可言。创造人民群众
5、理解、认同的理论是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富裕的重要条件,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追求,中国式现代化内在包含人的现代化,其中理论素养是不可或缺的。恩格斯曾经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J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和思想指引。理论思维关系国家、民族的整体素养,关系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个性、品德、能力和知识的协调发展,人的自然素质、社会素质和精神素质、心理素质的共同提高,人的政治权利、经济权利和其他社会权利的充分体现。理论素养、理论思维水平的提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人民群众的理论诉求有其特
6、殊性,大众化的理论才能满足人民的理论诉求。人民群众不是专业的理论工作者,有其理论接受习惯和欣赏能力。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大精深,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甚至深奥难懂,要求人民群众全面系统理解和完整把握马克思主义是比较困难的,只有将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与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将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与时代主题、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实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形成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才能走进大众,为人民群众理解、接受和认可。人民群众理论诉求的通俗性、实用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要性。人民之问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
7、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J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必须回答人民之间,解答人民的理论困惑,回应人民的理论关切。人民所关注的问题,往往是与人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比如,高质量发展如何实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全过程人民民主如何完善和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如何成为现实,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路径如何选择。人民之间是在一定时代条件下产生的,体现时代特征,反映时代诉求,实际上也是时代之问,回答人民之间的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理论需求决定理论创造,人民群众的理论诉求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成为必要,这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
8、化时代化的动力之源。人民群众的实践智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不竭源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要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人民群众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积累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和升华,形成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实践智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思想源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是在书斋、想象中实现的,而是基于实践经验、实践智慧的理论创造和理论建构。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来看,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都是人类社会实践的思想成果,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观点方法都是建立在社会实践基础之上的。正是由于有了社会实践,马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理论 文章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时代化 群众 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