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龙河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龙河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79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综合前言项目名称:恩施市青龙河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项目建设性质:新建项目主管单位:恩施市发展和改革局项目建设单位:恩施市板桥镇人民政府项目编制单位:编制依据- 省发展改革委关于编报2007年、2008年国债以工代赈示范项目建议计划的紧急通知的通知鄂发改地区2007298号- 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 湖北省以工代赈管理办法一恩施市以工代赈规划2003-2010- 恩施市扶贫开发规划2005-2010- 恩施市十一五规划纲要一水利部2000水土保持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暂行规定-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一恩施市板桥镇人民政府委托
2、湖北省富尔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编制青龙河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的委托书流域概况青龙河小流域位于恩施市西北边陲板桥阵境内,距城区88km,项目区经纬度为东经109。n15109。1845”,北纬30。243030。3233”,含老鸦石、老板桥、让水坝、蒿坝、居委会、横店、大木7个小村,总面积76.89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31.9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1.5%,流域呈不规则长条形,南北向长16.4公里,东西向宽6.6公里(平均宽4.69公里),最高点海拔高程1970.1米,最低点海拔高程1351.2米,平均海拔1666米。项目实施意义1、该项目建设是有效促进流域内贫困人口整体脱贫、遏制返贫的迫切需
3、要。目前项目区内有2046户11356人,其中贫困人口4915人,贫困人口中还有绝对贫困人口1250人,低收入贫困人口3665人。造成流域内贫困的主要原因:洪涝灾害严重、农业资源不足、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生存生活条件差;主要表现在洪水泛滥吞噬大片农田,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威胁着流域内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流域内人均耕地少、坡耕地多、基本农田少、交通条件落后、水土流失严重、人畜饮水困难等。所有这些因素使得流域内大部分群众长期在贫困线上苦苦挣扎,生活水平始终得不到提高,生产环境始终得不到根本改善,一直难以摆脱贫困。即或脱贫,也会因灾返贫。通过对青龙河流域的综合治理,实施流域内公共性和公益性
4、的基础建设,直接服务于“三农”,对有效促进流域内贫困人口整体脱贫十分必要。2、该项目建设是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有效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青龙河由于成雨面积大,山高坡陡,不仅没有给当地人民群众造福,反而给当地到来了巨大灾难。流域内洪涝旱灾、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频繁,几乎是一年一小灾,三年一大灾。1998年特大洪水造成河堤多处塌陷,致使3000多亩农田被淹,30多栋房屋倒塌,板桥集镇陷入一片汪洋,鄂渝交通中断两月之久,直接经济损失100O多万元。以后又发生过类似洪灾多次,每次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频繁而严重的洪涝灾害致使人民群众闻风丧胆,无法安心、安全的生产生活,并且一旦洪水爆发,还严重
5、威胁板桥集镇近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群众对流域的现状极为不满,多次上访,强烈要求进行治理,影响了一方稳定。因此,对青龙河流域进行治理,是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也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措施。3、该项目建设是保护和改善流域内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流域内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了人民群众生产条件、生活环境日益恶化,影响着流域的生态平衡。对现有的水土流失不加以治理,农业基础设施不加快完善,流域内的生态环境将进一步恶化,造成荒漠化、石漠化,自然灾害加剧,群众将长期生活在穷山恶水、灾害频发的环境下,这与打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背道而驰。因此,
6、对流域进行综合治理,有效的保护生态环境势在必行。项目设施有利条件1、有良好的群众基础流域内的大部分群众对流域内的现状极为不满,多次要求地方政府进行治理,但由于资金等多方面的原因久拖未决,部分群众因此而多次上访,社会矛盾十分突出。实施治理工程,是该流域内群众多年来的的期盼,通过摸底调查,流域内群众积极性空前高涨,纷纷表示全力支持本项目的实施,并做到有钱出钱、有物出物、有力出力,为子孙后代造福。2、有便利的交通条件项目区位于板桥与重庆奉节县接界的位置,紧靠镇政府,距恩施城区88公里。区域内交通较为发达,鄂渝省道贯穿其境,村级公路四通八达,交通极为便利,能够满足项目建设物资的运输需求。3、有充足的建
7、筑材料及资源项目区建筑材料来源广泛,可就地采石、打砂、取水,各种建材物资采购极为便利。项目区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土质疏松肥沃,适宜多种植物生长,可种植培育各种针、阔叶树种及草本植物,有利于兴建水土保持林、果园经济林等。流域内劳动力资源充足,能够满足治理工程实施的需求。4、有上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青龙河流域现状得到了国家、省、州、市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将从政策和资金上予以倾斜和支持,资金来源可靠,能满足流域治理工程资金的需求。本项目得到了恩施市发展和改革局、市环保局、市水利局、市林业局等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对项目的设计、施工等各方面提出了科学的规划和严格的要求。板桥镇党委镇政府高
8、度重视本项目建设,已列入2007年镇政府承诺的十件实事之一,纳入了恩施市人大提案。镇政府已经对项目的设计、施工、监理、纠纷调解及安全生产等方方面面的工作细化了目标,落实了责任,明确了要求,创造了良好的实施环境Q项目建设主要经济技术指标青龙河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规划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47平方公里,其中:坡改梯4公顷(60亩),整修公路L2公里;保土耕作443公顷(6645亩);新修河堤3100米,整修河堤1800米,河道清淤1740米,降低河床(长)500米;建蓄水池1口120立方米;水土保持林100公顷(1500亩),封禁治理2000公顷(30000亩)。整个工程土石方量10.13万立方米,
9、投工3.83万个。工程概算总投资340.23万元,其申请国家以工代赈(国债)资金30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40.23万元。工程实施后,项目区山水林田路得到综合治理,将改善项目区11356人生产生活环境,有效促进4915人脱贫致富。项目实施可保护基本农田3000亩,每年可增产粮食15.75万公斤,项目建成后每年可增加直接经济收入215.22多万元,可减少土壤侵蚀量4.13万吨,可蓄水保水408.15万立方米。工程建设既保护和改善了小流域的生态环境,也进一步夯实了农村经济基础,其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都十分显著。通过综合治理达到以下目标:1、项目实施后,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00元以上,比
10、项目实施前增加350元。基本解决流域内1250人极端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帮助3665人低收入贫困人口增加收入,稳定脱贫;2、人均占有粮食400公斤以上,比项目实施前增加50公斤;3、确保人均基本农田达到1亩以上,比项目实施前增加0.3亩;4、调整流域内农业产业结构,加大宣传力度,推行保土耕作,提高农业效益;5、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5.47km2,治理程度达到80%左右,土壤侵蚀量明显减少;6、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植被覆盖率较基准年(2006年)提高2. 70%,森林覆盖率提高42.2%,基本实现山川秀美;7、基本解决流域内所有群众的行路难和饮水难问题。规划各项措施效益计算期为20年,计算基
11、准年为2006年,社会折现率为12%,实行动态分析,经济净现值为180.98万元;内部收益率21.1%,大于12如效益费用比为2.6,大于1.0,因此各项措施是合理的、科学的、可行的。1项目区概况1.1自然条件1.L1地质地貌1、地质流域内地质构造由一系列复式褶皱或超褶皱及其断裂组成,从震旦系至三叠系下统,除缺失上志留统和下泥盆统外,各时代地层出露相当完整,基本上都是海相沉积。由于地层古老,山势破碎,峭壁陡峻,构成繁多的岩溶地貌,加速了岩石的冲融和风化。复杂的地形、地质条件,立体多变的气候因素,形成多种地带性土壤类型。2、地貌小流域内山峦起伏,山高坡陡,山间镶嵌小块川地、平地。坡地面积39.8
12、9km2,占总面积的88%,地表平均坡度22。岩溶特征明显,多溶洞、漏斗(俗称天坑),地表水系不完整。大小沟壑共有14条,总长度56.2公里,青龙河项目区地面坡度组成表1-1项目区土地总面积(hm2)坡度组成35面积(hm2)占比例(%)面积(hm2)占比例(%)面积(hm2)占比例(%)面积(hm2)占比例(%)面积(hm2)占比例(%)青龙河7689.OO676.638.81245.6216.21668.5121.72006.8326.12091.4127.2LL2土壤、植被土壤的主要类型有黄壤、黄棕壤,各类土层因位置不同而厚度差异较大,山脚平地、丘间凹地、低地土层厚度13m,山坡地受水土
13、流失的影响土厚度一般为0L5m0耕地的潜在养分、有机质及全氮含量中等,普遍严重缺磷,部分缺钾。坡耕地因水土流失导致土层薄、土颗粒变粗、士壤有机质贫瘠、土地产出能力十分低下。土壤容重1.45tm3,有机质3.8%,全钾2.2%,速效钾61.9ppm,速效磷2.9ppm,PH值5.07.5。山间平地、川地土壤肥沃,适于种植玉米、薯类、豆类等农作物和厚朴、杜仲、梨、桃、李、猫猴桃等经济林。土壤理化性状见表12。青龙河项目区土壤理化性状表*1-2土壤类型平均土层厚度(cm)土壤容重(tm3)土壤养分含量PH值有机质(%)全氮(%)速效氮(ppm)全钾(%)速效钾(ppm)全全(%)速效磷(ppm)黄壤
14、60-751.460.7-1.40.06-0.15752-2.5650.04-0.055.56黄棕壤70-1001.371.2-1.50.03-0.121201.7-2.3850.01-0.048.55.5-62、植被类型项目区地域辽阔,植物为西南、华东、华北、西北等植物成份汇合区,植物资源极为丰富。但由于森林曾经遭受到过度采伐,加上开荒种植的严重破坏,原生植被大部分已不复存在,造成有些地段构不成植物群落,仅零星部分。现有森林植被主要为林类次生林,其次为松、杉、柏等人工林。天然林以杉木、马尾松、栋类、桦木、柏杨为主,少量为巴山松、青柳、琪桐、香椿等。人工林主要以杉树、巴山松、柏树、柳杉、杜仲、
15、厚朴为主。经济林主要以核桃、板栗、杜仲、苹果、樱桃为主。在植被分布中:灌草种类繁多,主要以盐肤木、马桑树、胡枝子、火棘为主;草本植物主要有五节芸、蕨类、龙须草、丝毛草、青蒿、野菊花等。这些丰富的植被类型为项目区生态环境建设和环境保护提供了优越的植被生态条件。1.L3气象、水文一、气象项目区地处中纬度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总的气候特征是:雨热同期、温暖湿润、雾雨日多、雨量充沛。冬寒夏凉,四季分明。10年一遇36小时最大降雨量68.54mm,20年一遇3-6小时最大降雨量79.2mmo多年平均降雨量1217.6mm,最大年降雨量1622mm(1954年),最小年降雨量694.8mm(1966年),6-10月降雨量约占年降雨量的70%,最大日降雨量207.4mm,小时最大降雨强度75.98mm;年平均径流深836mm,最大年径流深1281mm,最小年径深485mm;多年平均气温12.3,极端最高气温41.4C,极端最低气温-9.4七,年均日照时数1700h,多年平均无霜期为233天,最短205天,最长257天;大于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