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艺术的佛教解读2印度天福之面图像饕餮与饕餮纹的释义.docx
《青铜艺术的佛教解读2印度天福之面图像饕餮与饕餮纹的释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铜艺术的佛教解读2印度天福之面图像饕餮与饕餮纹的释义.docx(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青铜艺术的佛教解读2印度天福之面图像饕餐与饕餐纹的释义金立成第二章印度天福之面图像(饕餐与饕餐纹)的释义“天福之面”产生在上古时期的印度。在印度古典文学吠陀经(Veda)中的室键陀往世书(SICandaPUrana)中有这样一个传说,罗喉(RahU)是古印度神话中的阿修罗,他向湿婆的妻子雪山女神帕尔瓦蒂(ParVati)表达爱慕之情,使得湿婆非常生气,湿婆用第三只眼睛变出了一个有着狰狞的面目、尖利的触角、外凸的双眼、巨大的嘴巴极为贪食的怪兽。湿婆命令此怪兽吃掉罗喉,罗喉惊恐万状向湿婆忏悔;湿婆原谅了罗喉,而此时怪兽极度饥饿,问湿婆我吃什么?湿婆回答道吃你自己,怪兽竟吞食了自己,仅剩下下巴及以上
2、的头部。湿婆惊讶怪兽的服从,对怪兽说:我很高兴与你在一起的感觉,从今以后你会被称为KiLtimukha(天福之面)”,你的脸将出现在每一个拱道上,位置甚至高于神,并封之为门神专司门户。人们又称其为“魔兽之面(monstermask)”或无名魔兽(thecreaturewithoutoname)古印度石窟中的“天福之面”(饕餐),并以其精美的雕刻著称于世。“天福之面”或出现在佛塔、寺庙等宗教建筑物的门嵋中央,或出现在拱道和廊柱上。2.1、 巴米扬石窟位于阿富汗中部喀布尔西北方的兴都库什山中,一般所指的巴米扬石窟是主区石窟。石窟所在山崖东西长1300米余米,洞窟700余个,东西两端各有1尊大立佛像
3、。巴米扬石窟大约开凿于公元3-7世纪。在巴米扬的第605窟的三叶形列完的狭小空间内装饰着浮雕形式的“天福之面”,此形象眼珠大而凸出,鼻子呈三角形大而钝,厚唇露齿,耳朵呈尖形。此处最明显的特征:是面部的各处都具有刚出芽的嫩叶形的主题纹饰,鼻翼下方的胡须呈嫩芽形,沿着眉线、面颊、口的周边都有嫩芽形主题纹饰,呈现出滑稽的样子。在第626窟的两龛之间也有“天福之面”的形象。此形象和第605窟的“天福之面”的形象极为相似。眼珠大而凸出,鼻子呈三角形大而钝,厚唇露齿,耳朵呈尖形。2.2、 阿旃陀石窟第1窟属于阿旃陀第二期开凿的洞窟,大约开凿在公元6世纪初叶。窟室大致呈方形,由正面祠堂、主室回廊、左右壁禅房
4、以及前室外廊构成。窟室为平顶,中央20根承托天井的圆柱将主室分割成左中右三个部分。圆柱上方接近天井的部分呈八面形,八面形上方为四个面,“天福之面”就雕刻在与天井相接的四面体上。“天福之面”有两个图案化了的角、圆形的鼻子、怒视的双眼和一排整齐的牙齿。牙齿衔着四条花鬟,花鬟呈美丽的弧线,被两身裸体飞天扯向画面的两端。在这里,“天福之面”没有了原始宗教所赋予的狰狞和贪婪,而是跃动中带有宁静,给人以强烈的装饰感。2.3、 桑奇大塔桑奇大塔位于印度中央邦的首府博帕尔,是印度最古老的佛教建筑。建筑群以桑奇大塔为中心,建于山坡之上,里面矗立着各个时代的佛塔,佛寺等各种佛教遗迹。在TheMonumentsof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青铜 艺术 佛教 解读 印度 图像 饕餮 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