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单元 古代史部分微专题整合 第43讲 中国古代的法律与教化(含答案).docx
《第15单元 古代史部分微专题整合 第43讲 中国古代的法律与教化(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5单元 古代史部分微专题整合 第43讲 中国古代的法律与教化(含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第十五单元古代史部分微专题整合主题概览一、中国古代史1 .中国古代成文法出现于春秋时期,确立于秦朝,成熟于隋唐,形成了以礼法结合为特征的中华法系。中国古代侧重于以德治为主的教化。2 .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以户籍管理与基层组织构建为基础,既保证赋役征发,也维护社会稳定。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主要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在封建社会后期,宗族及社会公益性组织的作用越来越大。3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兼收并蓄、影响深远。中华文化的内涵极为丰富,中华文化有其自身独特的特点,中华文化既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起重要作用,也为当今世界的发展提供中国智慧。二、世界古代史1 .食物生产:农业出现以后,人类逐渐从食物采集者转
2、变为食物生产者,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古代不同地区的居民都培育或引进了适合本地区种植的农作物和饲养的家畜。农业的产生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出现。2 .商业贸易:由于交换的需要,部落之间、地区之间、国家之间的商业贸易逐渐发展起来。货币、信贷和商业契约便利了交换,扩展了商业的领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3 .居住环境:村落是具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聚居点,为人类提供了比较稳定、安全的生活环境。当地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习俗等多方面因素决定了世界各地民居的特点。4 .政治制度:雅典和斯巴达分别是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和寡头政治的代表,罗马经历了从共和国到帝国
3、的演变。中古西欧的政治制度以法国、英国为代表,分别形成了等级君主制和议会君主制。基层自治是西方国家基层治理的主要特点。5 .文化样式:两河流域文明和埃及文明深刻影响了地中海周边区域。阿拉伯人继承了西亚、北非、希腊、罗马文明的传统,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阿拉伯帝国成为东西方文化的桥梁。东亚的朝鲜和日本的文化及东南亚文化既有本土文化的底蕴,又受到中华文化等外来文化的影响。因大洋阻隔而与欧亚大陆缺乏交流的美洲独立发展起印第安文化。古代希腊和罗马的文化对欧洲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西欧基督教文明在此基础上形成。拜占庭帝国和俄罗斯的文化深受东正教的影响。南亚的古代印度文化颇具特色。第43讲中国古代的法律与教
4、化【课标要求】1.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2.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考点定位】1.古代中国法律体系的特点。2.中国古代传统教化的特点。梳理夯实必备知识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1 .德治(1)背景:夏商时期,君王及奴隶主贵族可以随意残害奴隶。(2)起源:西周建立了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有一定的进步性。(3)发展:东周时期,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国君纷纷寻找治国新思想。【概念阐释】“敬天保民”“敬天保民”是西周初期统治的基本政治和治国方针,其内涵认为“上天”把统治人间的“天命”交给那些有“德”者
5、,作为君临天下的统治者应该“以德配天”。“敬天保民”实质是人文主义思想,对儒家民本思想产生重要影响。2 .法治(1)早期国家可能已有法律。左传记载,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朝有九刑。(2)郑国的子产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铸刑书”O(3)德治与法治之争学派主张代表思想儒家人性善,上张德治孔子统治者要“为政以德”,不要过度消耗民力孟子建议统治者“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法家人性恶,主张法治商鞅在秦国颁行了一系列法令,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权益韩非提倡君主要以法、术、势驾驭臣下:要赏罚分明;“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评价儒家主张通过道德礼义教化民众,重视民生与民意,但儒家思想并不适用于战国时
6、期。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思维点拨】儒家与法家之争的主要焦点是以什么思想治国的问题。儒家认为君主应该以礼来治理社会,法家认为君主应该用法和刑来管理国家。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时期特点表现秦汉律令合一(1)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2)汉朝制成九章律。(3)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魏晋律令儒家化(1)原因: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魏明帝设律博士,专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律令。(2)表现:以亲属之间的尊里亲疏为量刑原则。(3)目的: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唐朝礼法结合(I)撰成唐律疏议,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2)对“孝”特别重视
7、,强化基层教化。(3)提倡礼治,颁行大唐开元礼【图解历史】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2.基层教化(1)推动因素:程朱理学逐步确立统治地位,控制教育与科举,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甚至深入族规、家训之中。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2)基本过程宋朝北宋吕大钧兄弟创造了乡约,吕大钧撰写了吕氏乡约明朝明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六谕主劝谕,有禁约成分,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明朝儒学土人常引用大明律解释六谕清朝乡约基本延续明朝模式,内容变成了康熙帝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的圣谕广训,也常引用大清律例【图解历史】中华法系的确立探究秦汉时期(引礼入法)魏晋时期(礼法融合)“春秋决狱”“律令儒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15单元 古代史部分微专题整合 第43讲 中国古代的法律与教化含答案 15 单元 古代史 部分 专题 整合 43 中国古代 法律 教化 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