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高等教育思想.docx
《中国古代高等教育思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高等教育思想.docx(9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夏商西周的高等教育思想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教育尚不能从生产活动和生活实践中分离出来,教育对每个社会成员都是同样的、平等的,在内容上无初等、高等之分。这个时期并不存在高等教育,自然也也没有高等教育思想。不过在漫长的时间中,人们对教育逐渐产生了一种自觉的意识:把教育视为全社会(氏族公社)的责任,受到一定的教育和训练(体力、智力、毅力等方面)是成为氏族公社正式成员的必备条件。这种对教育在社会生活中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到文明社会更为自觉,但随着学校和高等教育的而产生的,这种初民的教育观念也了发生了重大变化。夏商西周时期:夏朝(前12世纪一前16世纪)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商西周的教育表
2、明,在阶级、国家产生之后,教育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学校开始产生,这标志着教育活动逐渐从生产生活中独立出来,这是历史的巨大进步。其中的西周相比夏商有较多的古籍记载和文物出土,所以重点讨论西周的教育体制和思想。西周的教育体制大体分为三个部分:一是由国学和乡学组成的国家学校系统;二是世袭家传的职官教育;三是由地方官向民所施行的教化,所谓彝教,和由管理生产的官吏,或奴隶、工匠之间对生产知识技能的传授。这三类教育中,国学的大学和世袭家传的职官教育属于高等教育范畴,小学为贵族儿童、少年或庶民的教育,属于初等教育。此时期的高等教育的主要特征是学在官府、官师合一、学宦结合。学校具有等级的差别,“大学”从产生
3、之日起即为奴隶主贵族培养统治者的机构。职官的培养形式主要是子就父学,对我国后来专科教育的影响很大,封建社会这种教育形式虽然不是定制,但在培养史官、太医、天文、历数等官员方面,仍是一种重要途径。但执事的职官地位十分低下。“出乡不与土齿”。他们不能任意改变自己的职业,在地方上不能与文武低级官吏“士”平起平坐。这种轻视专业科技教育的思想也沿袭了下来。值得指出的是,妇女被排斥在高等教育之外。礼记内则称:七岁男女不同席,十岁哪辈子不外出,由姆教以婉顺、女红、祭祀等事。贵族女子虽有妇学,也只学习妇德(贞顺)、妇言(辞令)、妇容(婉娩)、妇功(丝臬,同喜)。总的来说,高等教育结构分裂为两个相互分离的部分:一
4、部分是只有贵族自由民才能受到的学校教育;一部分是强迫劳动过程中劳动者对技能的传授和对奴隶的生产劳动训练,奴隶和生产劳动知识技能被排斥在学校教育之外。教育从全社会的责任,转变为由国家控制的事业,为巩固国家政权服务。私有财产和阶级的产生,奴隶制国家的建立,统治阶级内部的争夺和对奴隶的残暴压榨,使社会矛盾、阶级矛盾急剧激化。所以西周时,周公制礼作乐,提出德治和彝教的思想,要求王敬天保民,明德慎罚。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德治思想一一特别重视道德教育和品德、行为的修养。德治思想还包括对民进行彝教(行为规范教育)之观念。这样上下都能“明人伦”,严君臣、尊卑、上下之分;明父子、长幼、亲疏之别,民即可以诚服,国
5、也就长治久安了。上述德治和彝教思想,后经儒家学派总结和发展,为我国封建时代高等教育所继承。礼记大学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构成我国古代高等教育的基本指导方针。实现德治和彝教是我国古代高等教育的主要社会职能。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高等教育思想春秋战国是我国古代社会制度发生剧烈变革的时期,奴隶制内部的阶级矛盾日益加深,封建主义经济萌芽发展,至春秋末期封建主义经济在各诸侯国占据优势。到战国时期,地主阶级掌握了各主要诸侯国的政权,上升为统治阶级,开始巩固和发展封建主义经济,建立和完善与此相适应的政治、文化教育各方面制度的斗争。在这样的社会大变革时期,高等教育的主要特点是奴隶主大
6、学教育衰落、高等教育性质的私学兴起,在高等教育思想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以儒、墨、道、法四家对教育的影响最大。*第一节孔子的私学及高等教育思想我国自有高等教育以来,夏商西周的大学都是国家政权直接控制的官立学校,春秋时期的私学是中国教育史上首次出现的新型高等学校。当时各家私学是否有成文的规章制度,缺乏明文可考,但从史料和论语所载资料分析,可以看到孔子私学不同于奴隶主官府中大学的一些特点。首先,孔子创办的私学是独立的教肓机构,孔子是职业的教师。高等教育自此从官府分离出来,成为专门传授知识和研究学术的场所。其次,学生的来源和入学条件没有国别、等级身份、职业、年龄的限制。打破了只有贵族自由民能接
7、受高等教育的局面。第三,教学内容由办学者自定。第四,孔子私学的师生关系更为密切,不仅是一般的师生关系,还包括“学派”的关系,即政治学术观点一致。这些特点反映了孔子的办学思想,有些为以后封建时代的私学和书院所继承吸收。私学的出现打破了殷商、西周以来的高等教育由国家控制、专门培养官吏的思想和格局。*孔子的高等教育思想:(一)教育目的:“施于有政是以为政”。孔子想用自己的理想来挽救奴隶主统治的额危机,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做官从政,他曾感叹说:“苟有用我这,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但他始终不被当时的执政者重用;二是通过办学,培养治才,传播其道,影响政治,起到为政的效果。(二)教育对象:主张“性相近、
8、习相远”、“有教无类”。在孔子看来,能否成为学者和统治之才并不是由贵族的血统地位决定,也不是天生的才智,而是依靠教育和学习。这个观点反映了当时阶级关系的变化,实际上背离了奴隶制血缘亲族的世卿世禄制度,也否定了按严格等级儒学的奴隶主的大学制度。因而提出“有教无类”,罗扩大了受高等教育的范围,给新型地主阶级以及庶民子弟开辟了一条受高等教育的途径,为他们进入统治集团打开道路。“性相近,习相远”“有教无类”的思想,肯定了人接任都具有接受教育的能力和教育、后天的环境、习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此后。性、习、教三者之间的关系,成为中国古代教育家长期研究和争论的主题。(三)培养目标:培养“士”君子,学而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古代 高等教育 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