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君同传万古名——杜甫心目中的李白.docx
《与君同传万古名——杜甫心目中的李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与君同传万古名——杜甫心目中的李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与君同传万古名杜甫心目中的李白B i3 if一船工B1KS翩3常TJ李白上阳台帖(局部)故宫博物院藏河南王屋山,李白和杜甫曾在此同游。说起大唐盛世,我们想到的,除了广阔疆域、巍峨宫阙之外,更多的是才华横溢的诗人们。那是属于诗人的时代,群星汇聚,灿若星河。李白与杜甫,则是其中最闪耀的两颗,他们本在自己的轨道中运行,却因为因缘际会,相遇在大唐盛世的荣光中。这实在是一件值得铭记的事。闻一多先生在唐诗杂论中曾这样说过:“我们该当品三通画角,发三通擂鼓,然后提起笔来蘸饱了金墨,大书而特书。因为我们四千年的历史里,除了孔子见老子(假如他们是见过面的),没有比这两人的会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可纪念的。”的确如
2、此。这是诗仙与诗圣的会面,是两颗恒星光芒万丈的相遇。但今天,我暂时把那些“伟大”“星辰”的字眼先拿掉,且把他们看作两个普通人初出茅庐的文学青年杜甫,遇见了刚刚离职的文艺中年李白,两人一拍即合,来了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按照主流观点,李白和杜甫的同游,一共有三次。前后一共也只有不到两年的时间,却改变了杜甫的一生。杜甫写了十一首诗赠给李白。大致按照时间顺序,为赠李白(“二年客东都”)、赠李白(“秋来相顾尚飘蓬”)、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冬日有怀李白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春日忆李白寄李十二白二十韵天末怀李白梦李白二首不见,提及李白的诗作则更多,其中不少都是杜集中的名篇。李白在杜甫心目中的分量,由此
3、可见一斑。这一次,我们从杜甫的视角,重现一遍与李白的相遇、相知、相忆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文学史上“双星相会”的奇观。它是李白浪漫人生中的一首插曲;而对于杜甫,则是一场漫长而奇妙的遇仙、追仙、画仙、梦仙之旅对于杜甫,李白确实是如神仙一般的存在贯穿了他的生命,砥砺了他的成长。遇仙那是天宝三载(744年)的夏天。这一年,贺知章离开长安,王忠嗣大破突厥,安禄山当上了范阳节度使。这一年,李白四十四岁,杜甫三十三岁。李白刚刚被赐金放还,名满天下。而杜甫则是一个初入文坛的新秀。两人相会的地点是东都洛阳。李白到洛阳,是路过,目的是游览东都的名胜,拜访好朋友。杜甫在洛阳,是寄人篱下、寄居于姑父家里。他的姑姑这时
4、已经去世了,杜甫留下来,目的是想着结交一些人脉,为未来出仕做官做准备。两个不算得意的人,因诗歌之名,就这样一见如故。至于两人到底去了哪些地方,见了哪些人,已无从考证。可以想象的是,在洛阳这个繁华都会里,两人少不了酒肆买醉,登高赋诗,过得很是逍遥。那时的李白,论风采,神仙中人;论做派,豪气干云;论诗才,惊神泣鬼。说他是从天而降的一道光,照亮了杜甫苦闷而平庸的生活,也绝不算夸张。到了分别时,两人相约秋天在梁园见面:“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杜甫赠李白)而后李白转过身,洒脱地走入云山。而杜甫则留在尘俗中,目送李白走远。他的心情肯定是既不舍,又期待的期待李白从仙山回来,带着几株仙草,一壶琼浆,再给
5、自己讲一讲仙界的奇遇。几个月后,两人便如约在梁宋重逢了。一起登高赋诗,借古喻今,好不自在。后来另一位大诗人高适也加入了队伍。三人携手同游,“气酣登吹台,怀古视平芜”(杜甫遣怀),为文坛留下了一段佳话。此时,李白心中有了一个新计划他准备去王屋山寻访华盖君。对于李白而言,这个计划不仅是寻仙,还是一场寻心之旅。为什么这么说呢?李白心中有一个理想,那就是寻找到神仙世界,“浮四海,横八荒,出宇宙之寥廓,登云天之渺茫”(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和普通人寻仙不同,李白心中,自己本就是仙,“道成本欲去”(留别曹南群官之江南),只因不愿辜负“苍生所望”,才不得不混迹名利场,误了归仙之期。可惜,长安三年,李白不仅
6、没能实现“济苍生”的理想,还落了个赐金放还的结局。“求官”理想破灭,“求仙”之路便重提上日程。李白此去的目的,是寻访久违的道友、久违的仙山,也去寻找自己心灵的平静归宿。李白一生都深受道家思想影响,少年时代就曾访道于蜀山之中。赐金放还后不久,便在齐州紫阳宫正式受箓入道,从此“身在方士格”(李白草创大还,赠柳官迪)。周围好友中元丹丘、吴筠等都是道门中人。因而,李白眼中的神仙境界,不是不可到达的彼岸,而是一种来处与归宿。他所欠的,并非上穷碧落下黄泉的寻找,而只是一个契机。这个契机不在旁处,而就在他心中。安顿好此心,便能倦鸟投林、游子归家。杜甫要做的,便是陪李白一程。对求仙这件事,他本质上是不太信的,
7、他信的是李白这个人。李白要寻仙也好,归家也罢,他都跟随左右。从这个意义上讲,王屋山之行也是杜甫的寻仙之旅。只是他寻找的,不是天上神仙,而是人间谪仙。追仙华盖君,最早是周代仙人“王子乔”的名号。民间传说他曾在华盖山修道,后世便将“华盖君”作为有道之人的尊称。关于李白造访的华盖君,学术界有一种说法,就是唐代著名的道士司马承祯。他是道教上清派第十二代宗师,也是李白的老朋友。早在李白初离蜀地时,两人就曾在江陵有过一面之缘。司马承祯对少年李白什么印象呢?惊为天人,赞不绝口。李白还把这些夺他的话,都记了下来,“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大鹏赋序)。作为回报,李白也写下了大鹏赋,自比大鹏,将司马承祯比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万古 杜甫 心目 中的 李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