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不正视的教育失误——求同伐异 压抑创新.docx
《不能不正视的教育失误——求同伐异 压抑创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不能不正视的教育失误——求同伐异 压抑创新.docx(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不能不正视的教育失误求同伐异压抑创新中国孩子的聪明、勤奋举世闻名,在“奥赛”中频频获奖的现象曾为许多人津津乐道,然而,在1995年举办的青少年想象发明国际大赛上,中国选手却几乎全军覆没,只有一个孩子勉强得了个可怜的三等奖。事情被披露后一片哗然,纷纷追问:中国孩子的想像力哪里去了?这个问题似乎应由现实的教育来回答。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JW盖泽尔曾遗憾地指出:“学校本应是赏识和培养创造性才能的场所,然而事实却不是如此”,“教育机构不仅混淆了潜在的创造才能,而且压制了创造性才能的发挥(JW盖泽尔:创造力和人类发展,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贵州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2卷,第496、499页)。在我国
2、,应试教育导致的严重问题之一,就是对青少年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压抑,其突出弊端便是求同伐异。求同本身没有错,因为世界具有统一性,求同能够形成人们对世界的较为一致的认识,进而在共同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沟通、合作。然而,世界又具有多样性的一面,各种差异都有存在的理由和权利,因此在“求同”的同时还应注意“存异”。如果通过“伐异”来“求同”,将使世界失去活力,走向单一和贫乏。教育上的求同伐异,则会压抑受教育者丰富生动的个性的发展。求同伐异的表现普遍存在于学校的教育和管理活动中,普遍地存在于毫无变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和课堂教学模式,这里见惯了的是统一的目标,统一的要求,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进度,统一的考核,缺乏
3、对差异性的尊重、宽容和保护。著名作家牧惠先生说,如今学生的作文:得按照如下的模式写:引论一一概述材料23句;简析材料12句;提出中心论点。本论一一举出典型例子,最好是一正一反;分析例子,一段;引用名言12句;分析名言。结论回应论点12句;回应材料12句;小结全文1-2句。如果不套着模式写,肯定要扣分。哪怕你写得非常漂亮,也要扣;“从命题立意到遣词造句,竟有那么多清规戒律,而且居然有了模式一一我算了一下,是三大部分合共十股,比老八股还八股的新十股”。当下流行的“标准答案”排斥了孩子们异想天开乃至合理想象。据统计,一个人从进入小学到大学,平均要经历千余次的测验和考试,如此“千锤百炼”,足以使“凡问
4、题只有一个标准答案”的观念深入人心。此外,在不少教师的潜意识中,老师的权威不容侵犯,即使错了,学生也不应在公开场合当面反对。有人曾对北京市10所中学的1200名学生做过问卷调查,发现敢于当堂纠正老师错误的学生仅占5.5%。事实上,教材也好,教师也好,错误都是难免的,奇怪的是有错而不准学生置疑。一家颇有名气的大学出版社出了一本小学数学参考书,在大讲了一通,对应,理论之后,举出若干事物让孩子划出其间的对应关系。其中,“小鸟”的对应物本应当是“蓝天”或“森林”,但在本书的“参考答案”中,“小鸟”的对应物居然是“笼子”!更严重的是,这种明显荒唐的“参考答案”却具有决定学生分数甚至命运的权威。尤其令人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不能不正视的教育失误求同伐异 压抑创新 不能不 正视 教育 失误 求同 压抑 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