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知识点总结.docx(7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第一课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一、哲学是文化的活的灵魂。哲学与时代的关系: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二、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三、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四、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共性与个性)L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特殊,个别)。哲学是对具体科学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普遍,一般)2.联系: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
2、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注意:哲学科学和非科学之分)五、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1)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是: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2)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混同于物质的具体形态,带有明显的朴素和直观色彩。(如:气者,理之依也;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Q)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原子看作世界的本原。局限性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七、哲学上的两个对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大基
3、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八、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使命L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人民的的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2.历史使命: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九、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哲学特征1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2 .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3 .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4 .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5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独特的理论品质。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辩证的唯物论)一、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意识能动作用原理)1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2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对客
4、观事物的发展起推动作用;错误的意识往往起阻碍作用。3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这要求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正确的意识。二、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做事情要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利用规律,改造世界。(注意:规律不能被消灭、改造。)三、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1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2 .意识的能动性受客观规律的制约。这要求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四、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1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要坚持一切
5、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2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要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五、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L我们做事情要尊重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3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4 .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细节知识:1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2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3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6、,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4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内容客观,形式主观)。运动是物质的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注: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第三课把握世界的规律/辩证法一、联系的观点(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1 .联系的普遍性,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2 .联系的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3 .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
7、移。4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1)整体和部分相互区别,相互联系。(2)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Q(3)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功能。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5 .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系统的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要树立全局观念,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二、发展的观点(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1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的普遍性)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的普遍性要求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2 .事物
8、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发展的状态或形式)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质变创造条件。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飞跃。3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事物发展的总趋势)一一要对未来充满信心,支持保护新事物的成长。也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4 .否定之否定规律:任何事物都要经历肯定、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要求树立创新意识。三、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观)L矛盾的对立统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并在一定
9、条件下相互转化。要求用一分为二(全面)的观点看问题。5 .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矛盾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矛盾双方即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由此构成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Q6 .矛盾的普遍性一一要求要敢于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7 .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四、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矛盾问题的精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
10、性。要求我们坚持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五、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1 .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2 .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要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六、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L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每一个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2 .要求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11、第二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四课探索认识的奥秘(认识论)一、实践的特点: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直接现实性:把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或实践决定认识)L实践是认识的来源。3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4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三、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四、认识的过程(或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L认识具有反复性(原因)。5 .认识具有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6 .从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性的过程。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
12、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注意:真理不能被推翻,只能被超越。真理不能超越历史条件,但可以超越自身。第五课寻觅社会的真谛二唯物史观(社会历史观)一、社会历史的本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劳动是社会历史的起点。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2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三、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L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3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
13、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4 .社会发展的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四、改革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五、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要求我们要树立群众观点和走群众路线。第六课实现人生的价值(价值观、人生观)一、价值观
14、的导向作用原理L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导向作用。2 .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3 .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标准。要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L基本特征: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和主体差异性特征。4 .评价标准:坚持真理,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三、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如何实现人生价值)L在劳动奉献中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根本途径。5 .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创造和实现价
15、值。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Q(客观条件)6 .在砥砺自我中创造和实现价值。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精神;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需要锤炼品德修为。(主观条件)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第七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注意:文化的核心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二、文化的功能(作用)1 .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2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3 .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三、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L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4 .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批判地予以继承。5 .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在当代中国,为什么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