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公报撰写详解.docx
《成果公报撰写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果公报撰写详解.docx(22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成果公报撰写详解在全国及各省的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结题工作中,除了必须撰写结题总报告,或研究报告外,一般还要求课题组必须撰写成果公报。研究报告如何写,介绍的资料很多,但目前专门阐述成果公告的文章甚少,网上甚至都找不到。很多科研人员和教师反映,不知道成果公报应该如何撰写,因此特撰短文予以简介。成果公报是向外界公开和宣传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成果的材料,起一种公示和对外宣传的作用。要求简明扼要,是研究总报告的浓缩和精华。各级规划办要求成果公报的字数不同,一般在3000-8000字左右。成果公报实际上是针对课题研究的四大方面进行提炼,即基本内容、实践效果、理论水平、推广价值等,具体阐述如下。1 .研究的内容及
2、方法研究内容及方法。可对照当初的评审书和结题报告上的研究内容部分,写明具体的研究内容是什么,做的过程遇到什么问题,如何解决。同样,方法要写出具体怎么用的,如文献法,查了什么资料,有什么作用,调查法调查了谁,调查结果是什么。当然,。这部分的阐述不必像研究报告或结题报告中那样详细,要简练。2 .研究结论及建议要针对本研究所发现的研究现象,进行简要的、重点式的、条列式的或是整合性的说明。依研究目的、研究问题的顺序,参照研究结果来撰写研究结论,研究结论应浅显易懂,让读者在短时间就可以了解,因此研究结论撰写不要再有统计的符号或学术的用语在其中,不再引述相关研究来说明。结论要让读者一目了然的掌握该研究的重
3、要发现,勿赘述太多或过于冗长的论述。成果公报还可以就研究的情况罗列若干建议。这些建议是根据研究者在研究中的发现,提出具有建设性又有意义的启示,供行政方面、未来的研究者或推广应用者参考。因此这方面的内容也非常重要。在撰写中,研究者宜结合研究结论,引申出这些结论可以有哪些实践、方法或理论上的建议。叙写研究建议的方式有许多,例如:本研究发现,因此本研究建议;或者综合的研究结论发现,;本研究建议相关部门宜。3 .研究影响及效果研究影响及效果是通过课题研究后,对参研学校、实验学校,对研究介入的教师和学生已有的几个方面的实际影响或者成效的描述,也可以介绍推广的情况和对推广以后的影响和效果有所推测。一些社会
4、性的影响,如参加有关学术会议的反响,新闻媒体的有关报道也可在此提及,但不要展开太多。4 .研究改进与完善研究的改进与完善可有两个方面:一是本研究在方法、成效或结论上对既有的研究的改进和完善,以凸显自己研究的特色;二是对本研究中仍然存在不足的地方和有待改进之处的分析探讨。结题总报告与成果公报既有关联,又有区别。结题总报告是撰写成果公报的基础,包括怎么选题,研究怎么进行以及取得哪些成果,有了什么研究结论等,它要详尽地反映出课题的工作和研究的全过程。成果公报则是结题报告的浓缩和精华,主要简要地介绍研究的基本内容、实践效果,成果的理论水平、推广价值,至于怎么选题,选题意义与价值,国内外同类研究情况,怎
5、么制定方案和技术路线,怎么组织分工等等,在研究总报告中要体现,成果公报中可不必赘述。成果公报案例展示研究公报案例2:我国学校德育变革的社会基础研究曲阜师范大学唐爱民主持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我国学校德育变革的社会基础研究。一、内容与方法(一)研究目的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以我国学校德育变革的社会基础这一核心问题为导向,系统阐释并合理论证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价值、道德、家庭等现实因素之于我国学校德育变革的深刻影响及其基本表现;运用理论推论、问卷调查、社会访谈、社会分析及案例剖析等方法,分别揭示政治、经济、文化、价值、道德、家庭等社会因素制约学校德育变革的机制;以此为基础,辩证分析并合
6、理论证源于社会系统框架的我国学校德育变革的实然困境与基于社会变革、社会支持与社会观照的学校德育变革的应然对策;最终提出学校变革与社会变革相互支持的学术期待与实践作为。(二)研究内容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从社会学、文化学、伦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视域展开基于理论阐释与现实反思的讨论、分析与展望,意在明确提出并合理阐释两个问题:一是学校的道德问题、德育问题都是相互重叠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价值观、家庭教育等社会问题交叉聚合的结果,而非学校教育独自承担、面对的问题;二是处在教育综合改革境遇中的学校德育变革,无论是德育目标、观念还是德育课程、方法、评价的革新,都须自觉地在社会系统的框架中寻求说明、
7、阐释、支持与变革之路。具体而言,主要包括:1.社会结构与社会变革是制约学校德育变革进程及成效的重要现实因素;2.学校德育变革的政治基础;3.学校德育变革的经济基础;4.学校德育变革的文化基础;5.学校德育变革的价值基础;6.学校德育变革的道德基础;7.学校德育变革的家庭教育基础。(三)研究方法L文献研究法。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国内外关于道德教育与社会发展、社会变革关系的核心文献、代表性文献,在系统研读、分析的基础上予以思想转化或方法借鉴,以获得理论基础与资源支撑;2 .社会调查法。设计学校德育变革之价值基础、道德基础、家庭基础等问题的调查问卷或典型案例,选择学校教师、中小学生、学生家长、教育管理者
8、、政府官员、教育学者等有代表性的人员,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获得不同相关人员关于学校德育变革社会基础的意见、观点,以为本意见提供客观资料或论据。3 .历史研究法。遵循马克思主义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论,立足我国社会变迁与转型的历史进程,系统考察学校德育变革所遭遇的社会背景、困境,辩证分析学校德育变革应当关注、利用的社会基础、资源、条件,以此论证正处于社会综合改革进程中学校德育变革的社会基础及其实践路径。二、结论与对策按照研究的目标预设及技术路线,本研究共由七部分构成,基本的研究结论择要归纳如下:(一)学校德育变革的社会基础:逻辑前提、动力支撑与实践路径缺乏坚实的社会基础和充分的社会支持,是学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成果 公报 撰写 详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