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三角关系的性别差异.docx
《亲子三角关系的性别差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亲子三角关系的性别差异.docx(6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亲子三角关系指当父母发生冲突时,子女主动或被动卷入其中以降低或转移焦虑与紧张,从而形成的“父亲子女母亲”三人关系。通常包括三大类和六亚类,与儿童青少年的内外化行为问题等密切关联。在有关亲子三角关系的发生特点及其影响是否具有性别一致性的问题上,既有研究结论尚存在分歧。这可能与人口学变量的差异和性别角色观念的变迁等因素有关。国内大陆在该领域的研究近乎为零。未来需通过开展本土研究,细化人口学变量和综合运用多种测量方法与指标等厘清该问题。关键词亲子三角关系性别差异代罪羔羊亲职化跨代联盟作为一个心理学术语,“亲子三角关系”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著名心理治疗专家BOWen于1966年提出。BOWen在治疗精神
2、病患者的临床工作中发现,家庭是一个情绪系统,而三角关系是维持家庭情绪系统稳定的最小单位。当父母因争吵、冲突而关系紧张时会不自觉地将子女牵扯进来,或子女会主动介入其中,以减缓紧张与焦虑、恢复家庭系统的平衡与稳定。期间亲子三角关系便形成了。Bowen的先驱性工作开启了日后诸多学者对亲子三角关系的探讨。国外既有相关研究通常是基于Bowen的定义而展开的。国内台湾学者则认为亲子三角关系是指父母在面对紧张与冲突时,采取拉子女进入其婚姻关系的策略来维持婚姻关系的平衡。与Bowen的界定相比,后者忽略了子女主动卷入父母冲突的情况,因此国内有学者更倾向于使用Bowen的概念。本文认为上述两种定义均是从功能的角
3、度对亲子三角关系进行了描述,而非是对亲子三角关系的清晰界定。鉴于此,在综合既往研究资料的基础上,本文对亲子三角关系作了如下界定:亲子三角关系指当父母发生冲突时,子女主动或被动卷入其中以降低或转移焦虑与紧张,从而形成的“父亲子女母亲”三人关系”。亲子三角关系通常包括三大类(代罪羔羊、亲职化和跨代联盟)和六亚类(支持性迂回、攻击性迂回、情绪性亲职化、功能性亲职化、固定联盟和非固定联盟)。代罪羔羊指父母联合起来照顾软弱或生病的子女(支持性迂回,譬如“当爸妈争吵时,我发现自己会比平常得到更多的照顾”),或者联合起来管教有问题行为的子女(攻击性迂回,譬如“当爸妈吵架时,我就倒霉了)。亲职化则指亲子间角色
4、的倒转,子女忽视或压抑自我的情感和需要,转而承担原本应由父母承担的照顾家人情绪(情绪性亲职化,譬如“当爸妈争吵时,我常常会安抚他们的情绪”)或生活(功能性亲职化,譬如“当爸妈争吵时,我就需要承担洗衣或做饭等家务”)的责任与角色。跨代联盟指父母发生冲突时子女与父母中的一方结盟对抗另一方,可分为固定和非固定联盟。前者指子女长期稳定地与父母中的一方结盟(譬如“当爸妈争吵时,我只会帮其中一个人讲话”);后者则指子女有时与父亲结盟,有时与母亲结盟(譬如“当爸妈争吵时,我有时站在妈妈一边,有时站在爸爸一边上述关系模式虽然可以暂时缓解父母间的紧张状态,维持家庭系统的稳定,但是当子女的卷入成为一种固定模式,致
5、使父母关注的焦点转移到子女身上从而阻碍问题的解决时,三角关系就是有害的。之后的一些实证研究亦表明亲子三角关系能够显著预测子女的情绪失调、内外化问题行为以及同伴关系不良等。因此亲子三角关系问题逐渐引起研究者的关注。既有文献显示,在有关男孩还是女孩更易卷入亲子三角关系,卷入的类型是否不同,以及卷入亲子三角关系对男女儿童心理与行为的影响是否一致的问题上,研究者迄今仍持不同见解,国内大陆在该领域的研究则极为匮乏。厘清上述问题不仅是科学揭示亲子三角关系的发生特点,系统开展亲子三角关系领域基础性研究,构建更具解释力的亲子三角关系理论的内在要求,而且其所获研究发现有助于提高家庭与儿童发展实践指导工作的针对性
6、和有效性。此外,开展亲子三角关系的性别差异研究也能够进一步丰富性别差异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和实证资料。鉴于此,本文拟对现有亲子三角关系性别差异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与整合,分析其结论存在分歧的原因,并进而展望未来研究的方向,以期抛砖引玉,促动国内该领域的研究进展。1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20世纪80年来以来,有关亲子三角关系性别差异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领域:一是亲子三角关系发生特点的性别差异。该领域主要涉及不同性别的子女卷入亲子三角关系的程度和类型是否相同的问题,其中国内的研究主要考察的是卷入类型的差异;国外的研究则主要关注的是卷入程度以及跨代联盟的差异;二是亲子三角关系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的性别差异。
7、在男孩还是女孩更易于卷入亲子三角关系的问题上,既有研究结论尚存在分歧。譬如,VUChiniCh等(1988)针对美国322岁的被试的研究发现,男孩更易卷入父母冲突。Buchanan等(1991)以美国1018岁青少年为被试的研究表明,女孩更易卷入父母冲突。卷入类型的性别差异问题也尚未获得明确结论。张虹雯和郭丽安(1999)以台湾完整家庭的儿童为被试的研究发现,男孩比女孩更容易成为代罪羔羊,但在跨代联盟与亲职化上无显著性别差异。Bell等(2001)以美国和日本青少年(1119岁)为被试的研究表明,女孩更可能作为母亲的盟友卷入父母冲突,男孩则更多以代罪羔羊的形式卷入其中。目前,仅有几项研究考察了
8、亲子三角关系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的性别差异问题。譬如,BUehIer等人(2009)以美国6年级儿童(1114岁)为被试的研究发现,亲子三角关系能够通过外显行为问题而作用于同伴拒绝,且性别在其中不起调节作用。Etkin等人(2014)的研究显示,在那些卷入亲子三角关系程度较高的青少年中,当父母温情得分均较低或较高时,男孩会表现出较高的外显行为问题,然而,当母亲温情得分较低,而父亲得分较高时,女孩会表现出较高的外显行为问题。由于所考察的结果变量不同,所以尚无法对其研究结论的一致性进行比较。2研究结论存在分歧的原因2.1 人口学变量的差异那些报告亲子三角关系存在性别差异的研究,其被试的年龄跨度一般较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亲子 三角 关系 性别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