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行动方案.docx
《重庆市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行动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行动方案.docx(42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重庆市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7年)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加快落实市委六届二次全会精神,引导全市各级各部门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干出新业绩,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重庆,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行动方案。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工作作出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要求,增强历史担当、保持战略定力,聚焦“两中心两高地”战略目标,按照市委关于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一号工程”和全市工作总抓手
2、总牵引的决策部署,全市域融入、全方位推进,奋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聚力形成更多具有重庆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争当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基地,勇当内陆省份改革开放探路先锋,加快建设高品质生活示范区,更好服务国家区域发展大局、内陆改革开放大局、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大局、促进共同富裕大局。二、重点任务(一)实施提升主城都市区极核引领行动。主城都市区是我市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主要承载地,是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的主战场。到2027年,基本建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中西部领先,地区生产总值超过3万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
3、26%,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54%,常住人口达到2200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80%,初步建成创新之城、开放之城、便捷之城、宜居之城、生态之城、智慧之城、人文之城,加快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活跃增长极和强劲动力源。1增强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承载能力。以建成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范例为统领,建设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现代城市,增强国家中心城市国际影响力和区域带动力。实施中心城区强核提能级行动,优化中心城区功能布局,充分发挥国家级开发开放平台的支撑作用,高标准建设两江新区、西部(重庆)科学城,支持中心城区各区集成集聚产业引领、科技创新、门户枢纽、综合服务等核心功能,瞄准创
4、新链产业链价值链高端,加快集聚国际人才、全球资本等高端要素,打造联通全球、辐射内陆的高端要素集聚地。实施主城新区扩容提品质行动,进一步强化主城新区各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加快产业集聚、人口吸纳、城市功能提升,建设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现代化郊区新城。支持涪陵、永川、合川、恭江一万盛等优势区域提升产业能级,建设区域交通枢纽、商贸物流中心、公共服务中心。实施现代都市功能新场景示范工程,拓展提升城市功能名片,打造城市高端功能集中承载地、展示地。2.打造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主战场。加快城市更新,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滚动实施112个城市更新试点示范项目。加强城市地标性建
5、筑整体塑造,系统开展“两江四岸整体提升,建成100公里滨江公共空间,持续推进城市内涝治理,加快城市燃气管网更新改造,强化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治理和供水质量管理,全面提升城市经济品质、人文品质、生态品质、生活品质。强化主城新区产业配套功能,立足特色资源和产业基础,主动承接中心城区产业转移和功能疏解,推动制造业差异化、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建设成渝地区先进制造业协同发展示范区,支持创建国家高新区和市级特色产业基地,围绕细分行业联动培育一批千亿级、五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支持园区优化整合、提档升级。3建设辐射力带动力强劲的动力源。梯次推动主城新区与中心城区功能互补和同城化发展,提速建设同城化通道,打造轨
6、道上的都市区。畅通璧山、江津、长寿、南川联系中心城区通道,率先实现同城化。加快推动广安全面融入重庆都市圈,着力打造重庆都市圈北部副中心。推动中心城区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向主城新区延伸共享。加快川渝高竹新区、合(川)广(安)长(寿)协同发展示范区等毗邻地区合作平台建设,聚力推动成渝地区中部崛起、渝东北川东北一体化发展和川南渝西融合发展。依托高速铁路、城际铁路等交通廊道,全面提升与周边地区协同发展能级和水平。4 .强化城市规划统筹。加强市级统筹,兼顾经济、生态、安全、健康等多元需求,增强城市形态、风格、气质协调性,科学布局基础设施、科技创新、开放平台、公共服务等跨区域、牵引性强的重大功能设施,促进
7、片区开发、项目建设进度时序统一、形成合力。强化主城都市区各区规划实施,适度有序向各区下放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推动各区围绕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协同、创新协同、改革协同等领域加强合作,引导各区探索建立跨区域重大工程项目、重大平台利益共享和成本分担机制。坚持“亩均论英雄”,建立以人口集聚为导向的资源要素配置机制,推动财政资金、建设用地等资源要素向人口和产业集聚多的区域倾斜。(二)实施建设现代基础设施网络行动。现代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对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具有重大意义。到2027年,以提升内联外通水平为导向,统筹发展与安全的现代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发展模式显著优化
8、,互联互通、智能绿色、管理协同、安全高效的现代基础设施网络基本形成。5 .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打造世界级机场群,着力提升国际航空门户枢纽能级,开工建设重庆新机场,江北国际机场T3B航站楼及第四跑道建成投用,机场旅客吞吐能力达到8000万人次,货邮吞吐能力达到120万吨,国际(地区)航线达到115条,通达超过80个全球主要城市。加快建设铁路大通道,米字型高铁网基本建成,成渝中线高铁、渝昆高铁川渝段、渝湘高铁重庆中心城区至黔江段等项目建成投用,提升沪汉蓉铁路货运功能,完善货运通道“三主五辅”布局,推进铁路专用线等货运设施建设,实现高铁运营里程突破1900公里、铁路网总规模达到3700公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重庆市 推动 地区 双城 经济圈 建设 行动 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