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疫喉痧的诊疗.docx
《中西医:疫喉痧的诊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医:疫喉痧的诊疗.docx(6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中西医:疫喉痣的诊疗疫喉痣是因温热疫毒经口鼻或皮肤伤口入侵,上冲咽喉,外窜肌肤所致,以发热,咽喉肿痛糜烂,皮肤出现弥漫性猩红疹点和恢复期出现皮肤脱屑为主要表现的急性传染病。亦称烂喉丹痣、烂喉疮、丹疮。本病在我国北方可发生流行,长江流域以散发为主,华南少见。冬春多发,夏季少见,多见于儿童患者。本病相当于西医猩红热。古代文献中又称本病为烂喉丹疮、烂喉痛、喉痣、疫寂、丹疮、疮喉等。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的描述,与本病有相似之处。对本病的明确记载则始于清代,如绛囊撮要中载有丹疮喉烂及烂喉痛的煎方、吹药方。清代中叶以后,曾有疫喉痛流行。如叶天士记述:“壅正癸丑年间以来
2、,有烂喉痛一症,发于冬春之际,不分老幼,遍相传染,发则壮热烦渴,丹密肌红,宛如锦纹,咽喉疼痛肿烂,一团火热内炽。”在治疗实验中,当时医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著有不少专著。病因病理冬春气候变化反常,应寒而反温,酿成疫疣邪毒,疫病邪毒从口鼻而入,外袭咽喉,内犯肺胃。邪毒攻冲咽喉,致咽喉红肿腐烂;热毒蒸腾肺胃,外出肌表,则发为痛疹。小儿稚阳之体。卫外不固,故较易染邪而成病。1 .毒袭肺卫:疫厉之邪从口鼻而入,咽喉受邪,病在肺卫不清。2 .毒壅气分:邪在肺卫不解,疫毒入深,内壅气分,肺胃实热上蒸咽喉。3 .毒燔气营:疫毒内盛,热燔气营,邪壅咽喉,病情加重。4 .余毒伤阴:疫病后期,病邪渐退,正气亏
3、虚,阴液不足,体质未复。西医认为,猩红热是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是由乙型A组溶血性链球菌所致。病菌由患者或带菌者鼻咽分泌物中排出,以飞沫传播为主,亦可经间接接触传播。病菌入侵上呼吸道后,潜伏期一般为23天,即产生大量外毒素,在局部引起炎症性病变,并经淋巴和血液扩散至全身,表现为中毒症(发热、皮疹等)、脏器损害、化脓性(咽炎、扁桃体炎等)和非化脓性病变(肾炎、风湿热、关节炎等)。临床表现与诊断1 .病史:多有猩红热流行、接触史,多发于冬春季节。2 .全身症状:起病急,发热或高热,头痛,呕吐,婴儿可有惊厥。3 .咽峡炎:咽痛,咽部及喉核充血、肿胀,上有黄白腐物,偶呈片状,易拭去。颈部淋巴结肿痛。4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西医 疫喉痧 诊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