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微生物学.ppt
《口腔微生物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口腔微生物学.ppt(88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口腔微生 物学第一节 口腔生态系及其影响因素一、基本概念一、基本概念v生态系(ecosystem):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 之间的相互关系。v生态学(ecology):研究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依赖、相互制 约的科学。v微生态学(microecology):利用细胞水平研究技术或分子 水平的研究技术,对生态学的内容进行研究,该学科体 系即为微生态学。v口腔生态系(oral ecosystem):口腔正常菌群之间以及它们 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口腔生态系。二、口腔生态系二、口腔生态系1、组成 颊上皮生态系统:以G+链球菌为主 舌背部生态系统:以G+纤毛菌为主 龈上牙菌斑生态系统:以兼性
2、厌氧菌为主 龈下牙菌斑生态系统:以厌氧菌为主 2、作用v收益作用:竞争营养物质 产生抑制性代谢产物(乳酸杆菌分泌乳酸盐抑制白色念 珠菌生长)占据空间(轻链菌的生长抑制化脓性链球菌、肺炎球菌 的生长)减低口腔PH值 引起肌体产生天然抗体 对宿主免疫系统的刺激 正常菌群有助于组织和器官的正常发育(例:无 菌动物的盲肠占体重的2-3%,恢复正常喂 养,盲肠可占体重的15-40%)营养功能(肠道菌群可提供Vk、B6、B2和生物 素等)v损害作用:导致内源性感染 为外源性感染提供条件 a、正常菌群可为外源细菌提供碳源和氮源 b、正常菌群营造的pH和Eh可适于某些菌生长 c、正常菌群可产生青霉素酶等利于外
3、源菌生长 d、正常菌群可降解保护性抗体 使宿主致敏:正常菌群可引起肌体产生免疫反应,可能对宿主造成损害。3、影响口腔生态系的因素v物理化学因素:温度 a、口腔内温度变化的特点:平均温度37 b、按照口腔微生物在不同温度范围内生长分为:嗜冷微生物:25以下生长 嗜热微生物:45以上生长 嗜温微生物:25-37以下生长 氧张力a、口腔内氧张力的特点:在口腔各个部位上氧的浓 度有很大的差别,氧张力也有很大差别,氧 化还原电势(Eh)也不同。舌前部表面 氧张力为16.4%适于需氧菌生长 牙周袋 氧张力为0%适于厌氧菌生长b、根据细菌对氧的敏感度不同分为:绝对需氧菌 绝对厌氧菌 兼性厌氧菌 耐氧厌氧菌
4、微嗜氧菌 pHa、口腔pH的特点:口腔可提供给微生物相对恒定的 pH环境(5.0-8.0)b、影响口腔pH的因素:外源性物质:饮料、食物等;细菌发酵:唾液缓冲:碳酸盐是刺激唾液重要的缓冲系统v宿主因素:口腔粘膜表面的光滑程度 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饮食习惯的人口腔内 正常菌群的构成不同 宿主唾液和龈沟液中不同的物质组成 a、抗体:SIgA和IgG SIgA:分泌型抗体,是唾液中的主要抗体 IgG:由血清中的浆细胞合成并分泌,是龈沟液中的主要抗体,能保持龈下菌丛的稳定。b、唾液中的其他蛋白组份 唾液粘蛋白:对口腔细菌的生长具有选择性,维持 口腔正常菌群的相对恒定。溶菌酶、乳铁蛋白、乳过氧化物酶
5、:对多种菌有非特 异性溶菌作用。唾液素:碱性四肽物质,含量很少。v细菌因素:a、抵抗宿主防御系统的能力大小 b、对所附着的粘性表面或牙体表面的亲和力大小 c、细菌间的协同或拮抗作用 d、对口腔内营养物质的利用能力不同导致菌群的 不同分布v宿主的可控制因素:饮食习惯、口腔卫生 附注:无菌动物v无菌动物(Germ free animals)是指机体内外均无任何寄生物(微生物和寄生虫)的动物。此种动物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必须用人为的方法培育出来。v应用:无菌动物所具有的独特优越性使其成为一种新型的实 验动物。v现状:现在无菌动物的品种:小鼠、大鼠、豚鼠和家兔等小 动物。其中的小鼠、大鼠、豚鼠,国外一
6、些发达国家已能大量生产,并比较方便地应用于日常研究中了。第二节 牙菌斑和生物膜1.基本概念2.牙菌斑的生物学作用3.牙菌斑的形成过程4.牙菌斑的分类5.牙菌斑的成分一、基本概念一、基本概念v牙菌斑(plaque):堆积在牙表面或修复体表面,不能被中等速度的水冲去的细菌团块。v生物膜(biofilm):由对氧不同敏感性的细菌(需氧 菌、兼性厌氧菌或绝对厌氧菌等)嵌入多糖、蛋白质和矿物质组成的基质中共同构成的膜 性结构。是龋病和牙周病的主要病因。二、牙菌斑的生物学作用二、牙菌斑的生物学作用v 保护牙菌斑菌丛细菌抵制口腔苛刻环境,使细菌在口腔环境中正常生长;v 膜内的多聚物基质起约束和网络作用,控制
7、基质中营养成分的移动;v 浓缩从环境中来的营养物质和其他元素,滞留从菌体内遗漏出的营养物质;v 膜内的蛋白分子中的巯基可综合氧自由基,保护细菌免受氧化作用的损伤。三、牙菌斑的形成过程(动态的过程)三、牙菌斑的形成过程(动态的过程)分三个阶段:牙表面获得性膜的形成 细菌附着 菌斑成熟v牙表面获得性膜的形成形成:唾液中的粘蛋白、糖蛋白、血族抗原和免疫球 蛋白在牙表面上形成一层结构均匀无细胞的薄 膜,厚约1-10m,龈缘区的膜较厚而牙尖区较薄。作用:该薄膜在促进细菌对牙表面的黏附中起受体的 作用,并对细菌的附着有选择性吸附作用。v细菌附着 起作用的分子为蛋白质、多糖、脂磷壁酸等,具体机制有三:1、蛋
8、白质-蛋白质的相互作用机制:细菌利用本身的 表面蛋白与牙表面的获得性膜的唾液蛋白相结合,实现细菌在牙表面的定植。2、多糖可引起多种细菌在牙表面上的聚集:由变链菌胞外葡糖基转移酶合成的两种葡聚糖,合成的葡聚糖两种:含-1,6糖苷键的水溶性葡聚糖 含-1,3糖苷键的不溶水葡聚糖 前者可促进细菌的彼此聚集,诱导细菌合成并分泌-1,3糖苷键葡聚糖,后者不溶于水,但可促进细菌彼此的黏附。3、脂磷壁酸对G+菌和葡萄糖基转移酶的桥接作用:脂磷壁酸对G+菌和葡萄糖基转移酶均有亲和 力,促进了细菌之间的黏附和细菌的糖代谢。4、血链菌为牙表面最早的定植者,属于口腔链球菌 群微生物。(先锋菌)细菌粘附烤磁体早期的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口腔 微生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