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龋齿的诊疗.docx
《中西医:龋齿的诊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医:龋齿的诊疗.docx(8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中西医:踽齿的诊疗龈齿,古代文献中有虫蚀牙齿、蛀岫、岫牙、虫中孔、齿岫、蛀牙、虫牙、烂牙等别称。多因外邪侵袭,阴虚火旺或虫蚀,或口齿不洁等所致,是以牙体组织被腐蚀蛀空,渐至齿龈朽脱为主要表现的牙齿常见疾病。其牙齿硬组织在色、形、质各方面均发生变化,如不及早治疗,制蚀继续向深部发展,可并发牙髓病、牙痈、牙漏、牙槽风等症。相当于西医所指制齿及其并发症牙髓炎。历史沿革古代文献有关本病的论述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缪刺论说:“齿龈,刺手阳明,不已,刺其脉入齿中,立己。”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妇人杂病方记载了用珅剂(即雄黄,含硫化神)治疗制齿,从而发明了牙髓失活剂,开创了口齿医学治疗史上的新纪元。晋皇甫谧首次记载
2、了治疗幽齿的针灸穴位。如针灸甲乙经卷之十二说:“上齿幽,兑端及耳门主之”、“下齿龈,则上齿痛,腋门主之。”隋巢元方对龈齿病因病理及临床症状有详尽的描述。如诸病源侯论卷二十九说:“牙虫是虫食于牙,牙根有孔,虫在其间,亦令牙疼痛,食一牙尽,又度食余牙。”提出了龈齿病因为虫蚀这一观点。唐王煮外台秘要卷二十二载有用药物注入幽洞的方法:“取松脂铳如锥,注幽孔内,须臾龈虫缘松脂出。”这种方法能杀虫止痛,阻止病变向深层发展。现代口腔临床常用的安抚疗法,则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宋赵佶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二十阐述了有关虫的来源,指出:“凡动皆风,虫以风化。盖手阳明支脉入于齿,其经虚损,骨髓不荣,风邪乘之,攻入于齿
3、,毒气与湿相搏而生虫,故云虫蚀牙齿也。”认为虫是由毒气和湿相搏而生,并且强调了经脉虚损、骨髓不荣为弱齿发病的重要内在因素。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第一册主治第四卷说:“齿缺,银膏补之。”并在金石部第八卷中引用唐代苏恭唐本草中有关银膏补牙的论述及药物组成。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口齿唇舌病源流说:“若齿痛龈,数年不愈者,亦当作阳明畜血治之。凡好饮者,多致此疾,宜桃仁承气汤料细末,蜜丸服之。”这种治疗久治不愈龈齿牙痛的方法,乃当时内治法中的一种尝试,值得我们借鉴。综上所述,历代医家对龈齿的论述有两方面。一是对病因的认识;二是治疗方面的探索。古人认为幽齿病因为牙虫所致,然虫则多由毒气和湿热相搏而生,将牙齿腐蚀成
4、孔。对龈齿的治疗,开始采用的是针灸或针灸加药物,汉代发明了牙髓失活剂,唐代发明了汞合金充填牙齿和药物安抚疗法,宋以后,在内、外治疗法方面均作了许多探索。这些论述为我们学习和研究本病提供了理论依据。【病因病理】龈齿的病因,一是“牙虫”,由毒气与湿热相搏而生;二是肾虚骨弱,牙齿不坚,易致“牙虫”侵蚀。1 .胃腑湿热熏齿:口腔卫生不良,过食糖饴,牙齿污秽;嗜食膏粱厚味,以致胃腑积热,上冲于口齿之间,湿气乘之,湿热搏之,郁久生腐,而牙体被蚀。辨证录卷之三说:“人有多食肥甘,齿牙破损作疼,如行来行去者,乃虫疼也。不知过食肥甘,则热气在胃,胃火日冲于口齿之间,而湿气乘之,湿热相搏而不散,乃虫生于牙矣。”2
5、 .肾虚齿髓失养:齿为骨之所终,髓之所养。久病耗伤,劳倦过度,或房室不节,或失血耗液,均可导致肾精亏损。肾虚则髓弱骨枯,骨枯则牙齿不坚,易为“牙虫”龈蚀致病。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一十九说:“牙齿历蠹者,肾气虚弱,骨髓不固。”【临床表现】症状制蚀病损轻者,一般无症状或稍有痰痛感;弱蚀深者,牙疼时发时止,遇冷、热刺激则疼痛加剧。若损及牙体络脉时,病牙呈自发性阵发性剧痛,患者涕泪俱出,夜不能安。检查因制蚀程度不同,可分为如下三个阶段:1 .脯蚀表浅:患牙表面色素沉着,病变处粗糙,变软或呈暗灰色。2 .龈蚀较深:牙体被蛀蚀成洞,翻洞呈白灰色、黄褐色或黑褐色。用探针探测时,患牙有痰痛的感觉,但刺激除去后,症
6、状即可消失。3 .龈蚀深层:脯洞较大,用探针探测时疼痛明显。鉴别诊断斜齿牙痛应注意与面痛相区别。面痛(三叉神经痛):主要表现为突然的、阵发性剧烈疼痛,痛时面肌抽动,疼痛持续数秒至数分钟后突然停止。间歇期患部多无异常感。检查时可能发现激痛区。龈齿牙痛重者疼痛性质与本病相似,但夜间痛甚,检查有患牙及患牙对冷热刺激敏感。辨证论治一、胃腑湿热蒸齿证主证牙体被蚀,病牙疼痛,时发时止,遇冷、热、酸、甜刺激疼痛加剧,甚则痛不可忍,涕泪俱出,夜不能安。全身伴有烦热口渴,小便短黄,舌苔黄腻,脉濡数。证候分析由于多食厚味甘酸或湿热蕴积胃肠,以致甘酸湿热生虫损齿,故牙体被斜蚀,冷、热、酸、甜经幽蚀刺激髓络,故疼痛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西医 龋齿 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