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耳鼻咽喉科学发展史.docx
《中医耳鼻咽喉科学发展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耳鼻咽喉科学发展史.docx(30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中医耳鼻咽喉科学发展史中医耳鼻咽喉科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与祖国医学同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专科的特点,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知识,产生了与中医基本理论既有联系,又有特色的专科理论,成为祖国医药学宝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医耳鼻咽喉科学又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其理论的系统化、专业教育的系统化、正规化,以及临床诊疗与科学研究的专业化都是在最近三十年左右才出现的。第一节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的萌芽时期夏商至秦汉(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264年),是耳鼻咽喉科发展的早期,即学科的起源时期。这一时期的特点,主要是耳鼻咽喉科领域的知识积累,并随着祖国医学基本理论的形成,同时也产生了耳鼻咽喉科的基本理论。一、耳鼻咽
2、喉科知识的初步积累经过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以后,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社会生活实践经验和医学实践经验的越来越丰富,促进了古代医药学的发展,同时也使耳鼻咽喉科方面的知识得到初步积累。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病证的初步认识。早在夏商时代,我们的祖先对身体各部位的名称就有了比较固定的概念,对耳鼻咽喉的生理和疾病已有了初步认识。在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已有首、面、眉、目、鼻.、耳、口、舌、齿及其他部位名称的记载,从文字的结构上看,当时已知道耳听声音,鼻嗅气味的机能。在卜辞中有“贞旨自病”、“贞病耳”的记载,以及疾耳、疾自(鼻.)、耳鸣、疾言、疾音等专用病证名称。西周时代,从山海经所见,又
3、出现了聋、噬痛、哂(咽部噎塞)等病名。春秋战国时代,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所见,已有耳鼻咽喉病证名十多种二十多个,如噬睢(疽)、鼻抉(缺,即鼻畸形)、耳疆(耳郭冻疮)等等,并淘汰了甲骨文中一些笼统的名称(如疾耳、疾言等)。从这一时期的多种著述中还可见到更多的病证名,说明了对病证认识的具体化及其准确性的提高,也说明了对具体病证有了进一步明确的概念。如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说:“耳不听五声之和为聋”,这是关于耳聋最早的明确定义。其二,病因的认识。夏商时代,对疾病发生原因的认识尚处于蒙昧状态,认为是祖先的“作它”。春秋时代,认识到饮食、起居、哀乐、纵欲近女室,阴阳风雨晦明等天之六气,以及地域不同
4、等因素,皆可导致疾病。这在当时对各科疾病病因病机的认识都具有指导意义。在战国时代,随着祖国医药学的全面发展和进步,耳鼻咽喉科领域的病因病机认识也更加全面和完善,这在内经中得到充分反映。其三,早期的耳鼻咽喉疾病防治。夏商至春秋战国时代的耳鼻咽喉科疾病防治主要为祈祷祭祀、内治、针灸、导引、外治等方法。在内治方面,多以某药治某病。如山海经中有“文茎,可以己聋”,“雕棠食之已聋”。针灸的使用则比较广泛。春秋时已形成分经施治的原则,战国时代则进一步形成了“泻有余,补不足”等一些基本治则治法。导引方面,与五十二病方同时出土的导引图中有“引聋图”。春秋战国时代的导引,既用于延年益寿,也用于临床治疗,可惜年代
5、久远,多已失传。春秋战国时代的外科学领域已达到较高水平,但目前尚无资料证明先秦的耳鼻咽喉科学外治情况。汉代耳鼻咽喉科学的成就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O预防方面,山海经记载了佩药防病的方法,如南山经说“旋龟佩之不聋”,内经亦提出了“冬不按跻”和“冬取井荥”以预防鼻蝴的方法。反映了早期的耳鼻咽喉科领域防治学思想和方法。除上述以外,据周礼天官载,春秋时代的医事制度已有了疾医(内科)、食医(营养师)、疡医(外科医师)和兽医等职务之分。同时,眼、耳、鼻、口、二阴被作为一个独特的功能系统(九窍)来认识。如管子.心术:“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心处其道,九窍循理。”因此,把五官作为临床学科初步产
6、生了某种可能性。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载:“扁鹊(约公元前519年一前479年)过雒阳,闻周人爱老人,即为耳目痹医。”因此,扁鹊可说是中医五官科最早的专科医生。二、耳鼻咽喉科基本理论的萌芽春秋后期至战国初,由于哲学、思想领域阴阳、五行、精气神学说的兴起,促进了先人对生命现象和生命科学的研究,从而加速了祖国医学基本理论,特别是脏腑经络学说的形成过程。其中,对人体发生学、脏腑经络学的探讨,产生了“官窍脏腑相关学说”的萌芽。如管子.水地说:“人,水也,男女精气合而水流形。三月如蛆,蛆者何?曰五脏:酸主脾,咸主肺,辛主肾,苦主肝,甘主心。五脏已具,而后生肉。脾生膈,肺生骨,肾生脑,肝生革,心生肉。五肉已具
7、,而后发为九窍。脾发为鼻.,肝发为目,肾发为耳,脑发为窍。五月而成,十月而生。”这种五脏与五官、五体的认识虽不尽正确,却是内经关于脏腑官窍相关理论的主要基础,并得到进一步修正与发展,成为脏腑官窍相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三、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的奠基内经一般认为,内经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集先秦医学之大成,不仅全面地阐述了祖国医学基本理论的学术特点,也奠定了临床各学科发展的基础。至此,耳鼻咽喉科得到了首次全面的总结,并初步形成了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官窍脏腑相关学说。内经中的官窍脏腑相关学说内经中的官窍脏腑相关学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用五行学说阐述官窍与脏腑的相互关系。认为耳和二阴与肾同属于水,舌与
8、心同属于火,目与肝同属于木,鼻与肺同属于金,口与脾同属于土。其二,用脏腑学说阐述官窍与脏腑的相互关系。认为五官分别受五脏六腑之精气所注才得以各司其职。如灵枢脉度说:“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认为官窍与脏腑表里相应,脏腑的病变可产生官窍疾病,或从官窍而反映。其三,用经络学说阐述脏腑与官窍的相互关系。认为经络内贯脏腑,外达肌表、官窍,网络全身,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是沟通上下表里,联络五脏六腑、五官、五体、四肢百骸的纽带。因此,五官无不与经络密切相关,并由此加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 鼻咽 喉科学 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