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体裁及表现手法教案.docx
《文学作品体裁及表现手法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作品体裁及表现手法教案.docx(6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文学作品的体裁及表现手法教案教学目的:复习文学作品的体裁和常见的表现手法。教学重点:掌握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及其运用,能分析一篇散文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教学进程:一、文学作品的体裁:文学作品的体裁分为四种:散文、诗歌、小说和戏剧。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一般是就散文和小说而言。(一)散文的审美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L写真纪实,袒露个性。散文是各种文学体裁中最讲究真实性的文体,这是散文的最重要特征。2 .题材广泛,以传达感受为中心。散文的“散”本来是指“不押韵”、“非骈偶”而言。但如果我们把它理解成“散漫随意”,也未尝不切合散文的本性。这种散漫随意表现在题材上,就是散文的选材自由。3 .笔法章法灵活
2、,语言富有美感。散文的“散”还可以看做对散文的表现方式的灵活性的概括。(二)散文也有多种分类方法,一般根据作品内容的性质及其表现方式,分为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L记叙性散文,一般简称为“记叙文”或“叙事文”。它是一种以描述人物事件为主的散文,也有一定程度的抒情、议论的成分,包括报告文学、传记文学、游记等。2 .抒情散文是以表现作者对生活的感受,抒发思想感情为主的文章。它往往通过对某一事件或人物的描写来直接抒发情怀,也常寓情于景,借景抒情,造成优美的意境。这类散文一般短小精悍,语言优美,富有诗情画意,表现出浓烈的感情色彩,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明代文学家宗臣的报刘一丈书,现代如茅盾
3、的白杨礼赞、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杨朔的茶花赋等,都是优秀的抒情散文。3 .议论性散文是指以议论、说明为主要表现方式的文学性散文。它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抓住生活中某个典型人物或事件发表议论,指明其特点,揭示其本质,包括杂文和各种小品文等。(三)小说的审美特征主要有:1 .以虚构的叙事达到对生活的逼真再现。2 .多方面地塑造人物形象。二、散文阅读常见的表现手法:(一)抑扬结合:“抑”,就是压制,表现为对表现对象的贬低,批评,否定,甚至丑化;“扬”,就是褒扬,表现为对表现对象的抬高,赞扬,肯定,美化。这两种表现手法结合在一起,可以收到特殊的表达效果。有时候,为了对事物进行褒扬,往往先进行贬损,以形成鲜明
4、的对照;有时候,则是为了贬损表现对象而先进行褒扬,形成前后的强烈反差。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二)点面结合:“点”,就是某一个具体的对象,加强点的描写,可以使文学作品内容具体,有血有肉;“面”,就是较为全面的情况的概述,注意面的描写,可以使文学作品具有普遍意义,深化主题。点面结合则可以使文学作品既具体又有概括性。(三)动静结合:“动”,就是对事物的动作形态进行描绘;“静”,就是对事物的静止状态进行描绘。“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蝉鸟的鸣唱反而把深山密林的那种寂静表现了出来,这就是动与静的艺术辩证关系。文学作品中可以运用对比、反衬等手法,以动写静,或以静写动,以求得动中显静,静中
5、有动,从而深刻地显示人物的思想感情与行为动作,使人物形象更有魅力;使情节波澜起伏,更加引人入胜。(四)情景交融:“情”是作品表达出来的感情因素,是诗歌一项重要的内容;“景”则是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在古代诗歌中,“情”与“景”往往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相得益彰。而现代文学作品构成情景交融的意境的,通常有“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寄情于景”“状物抒情”等写法。(五)衬托对比:“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事物;“对比”就是把两种对立的人物、事物或同一人物、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比较,起到强调突出的作用。衬托一般是以次衬主,对比是正反对照,无主次之别。(六)伏笔
6、照应:“伏笔”,是指在作品中对以后将要出现的人物或发生的事件所作的暗示。恰当地运用伏笔,可以使人物的出现或事件的发生显得自然、合理。“照应”,是指作品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应。恰当地使用照应,能使作品的结构显得紧凑、严密,能帮助读者了解作品的脉络和文章各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七)托物言志:是指在作品中作者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绘,表现作者所要表达的更为深刻的含义。恰当地使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能深刻生动地表现深层含义。(八)铺垫悬念:“铺垫”,就是在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或高潮到来之前,所作的环境、情绪、气氛等的描写。借以造成“呼之欲出”、“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艺术效果;“悬念”是指文学作品在情
7、节进展的关键处,有意制造一些激发读者兴趣和紧张心情的未知数或细节,而将详情留在后面交代。(九)比喻象征:“比喻”即“打比方”,就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恰当地运用比喻,能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象征”是指作者以某事物代表另外的事物而原来事物的特色仍然存在,或以某事物代表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如高尔基笔下的海燕形象,象征着革命前驱者的心理和感情;鲁迅笔下的过客形象,象征着上下求索,坚持前进的韧性战斗精神,是心理和心灵状态的形象化;屈原离骚中的香草、美人,也具有象征意义。(十)借古讽今:是指在文学作品(尤其多见于古代诗歌)运用典
8、故、史实等来讽喻、影射现实的写法。它能隐晦含蓄地表达作者不能明说或不方便明确说出的的对现实的不满或批评。(十一)卒章显志:是指在文学作品的篇末结尾处才点出作品主题的一种写法。“卒章显志”手法的运用对作品能起到一种画龙点睛的作用。(十二)承上启下:指作者为了使作品行文流畅,特意在作品中运用一些既能紧承上文文意,又能启示下文内容的过渡语句或段落的方法。(十三)想象联想:指作者由此及彼将相似的两件事物放在一起想象。三、练习:阅读散文,回答文后的问题。废园外巴金晚饭后出去散步,走着走着我又走到这里来了。从墙的缺口望见园内的景物,还是一大片欣欣向荣的绿叶。在一个角落里,一簇深红色的花盛开,旁边是一座毁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学作品 体裁 表现手法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