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浅析《孟子》中的比喻修辞手法.docx
《教育论文:浅析《孟子》中的比喻修辞手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论文:浅析《孟子》中的比喻修辞手法.docx(8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教育论文:浅析孟子中的比喻修辞手法【摘要】孟子是先秦儒家的代表,游说于诸侯国,收徒讲学,其言论和行动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此书文势充沛、善于雄辩、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其特点可归纳如下:比喻结构类型多样;喻体广泛;在大量使用比喻的同时,套用排比、对偶等辞格,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关键词】孟子;比喻;多样性;喻体;辞格套用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自称“知言”,即善于辩论。东汉赵岐在他的孟子题辞中指出:“孟子长于用譬J1即长于比喻。孟子的长于论辩与善用比喻有密切联系。本文仅就比喻在孟子论辩中运用的一些特点作一些探讨。一、比喻结构类型多样先秦时代并没
2、有完整、系统明确的比喻理论,对其分类也是后代学者在归纳的基础上所做的工作。但从孟子一书中我们可以发现孟子已经自觉地使用了多种比喻手法。(一)明喻明喻是比喻方法中最基本的形式。如:孟子曰:“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一一孟子译注梁惠王章句上1.6孟子把人民归附明君比喻成水往低处流,生动形象。孟子巧用比喻的目的也达到了,即劝说国君行仁政施行王道,千万不要喜好杀戮,用正面结果引导胜似用反面后果警告,国君容易接受。一般用“犹”“若”“由”“譬若”等作为喻词,形象生动,很有说服力。(二)暗喻孟子日:“庖有肥肉,
3、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次率兽而食人也J孟子译注梁惠王章句上1.4孟子把“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作为本体,“率兽而食人”作为喻体,十分贴切恰当,不仅刻画出了百姓水深火热贫苦无依的痛苦处境,也突出了君王奢侈豪华残暴无道的生活。(三)借喻这种比喻手法在孟子中使用的频率远不如明喻和暗喻,但有一定的数量,如:孟子日:“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一一孟子译注滕文公章句下6.2孟子用“天下最宽敞的住宅”代替“仁”,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代替“礼”,用“天下最广阔的大路”代替“义”,
4、寓抽象于具体,形象生动、贴切恰当。(四)对喻对喻是本体和喻体两相对称的比喻,在这种比喻中,强调形式上的对称,兼有对偶的特点,这时不出现比喻词。宋陈骤文则就对喻说过:“先比后证,上下相符。庄子曰: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荀子曰:流丸止于瓯庾,流言止于智者J此类是也。”3如:孟子曰:“规矩,方员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一一孟子译注离娄章句上7.2孟子把喻体“圆规和曲尺是方圆的标准”放在前,引出本体“圣人,是做人的标准”,把圣人比喻成规矩,具体形象的喻体放在前面可以首先让人明白喻体,然后孟子说出其比喻的本体,就会让人容易理解和接受。(五)类喻类
5、喻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一类事物比喻本体的修辞格。孟子曰:“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如刍豢之悦我口J孟子译注告子章句上I1.7例子中有三个喻体“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和“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本体在“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孟子用三个同类的喻体层层推进、丝丝相扣,就是为了进一步阐释内心也同口、耳、目一样有相同的理义,举一反三,说理明白晓畅。(六)讽喻孟子善用讽喻。讽喻是借用寓言、故事说明道理,委婉地规劝、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孟子 教育 论文 浅析 中的 比喻 修辞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