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典型案例.docx
《村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典型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村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典型案例.docx(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村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典型案例第一村位于甲地市城区北面,距离城区约5千米,北环路从辖区内穿过,交通便利。第一村有三个自然屯,全村总人口4198人,其中壮族3148人,占总人口75%0近年来,第一村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甲地市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坚持党建引领,积极践行屯级“一组两会”并探索实施“村党支部一党小组一党员中心户”三级联动治理体系,构建“12345”民族团结进步的工作模式,各族群众和谐相处,文化习俗互融互通,乡村治理同频共振,呈现出“生态美、和谐美、生活美”三美新风貌,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高。一、打造一
2、支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骨干队伍。第一村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成立了以村党委书记为组长,其他村两委干部为成员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结合第一村实际情况和创建工作任务要求,及时制定工作实施方案,将创建工作融入村日常工作中,逐步实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同时把党员代表、村民代表吸纳进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骨干队伍,坚持打造志愿服务前沿阵地,推出“红石榴宣讲团”等微宣讲,用正能量提升各民族群众精气神。截至目前,第一村已开展理论宣讲20余场次,受益群众1000多人次。并坚持党建引领促进乡村治理创新,以打造“壮美第一村”为目标,积极践行屯级“一组两会”(即屯级重大事务决策由
3、党小组牵头提议、户主(代)会协商议决、理事会执行落实)村民自治机制,不断深化拓展“一组两会”治理机制,探索实施“村党支部一党小组一党员中心户”三级联动治理体系,村屯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实现了“小事不出屯、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的工作目标,持续增强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和群众基础,提升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牢固树立“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理念。今年以来,第一村为各族村民开展矛盾纠纷调解约5件,组织党员干部入户108次,帮助解决群众代办88件。逐步形成以村党组织领导、村委会主导、党员带头示范、各族村民广泛参与、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乡村治理格局。二、把握民族政策法规宣传,民族特色文体活
4、动两个重点。第一村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成立有醒狮队,师剧队、八音队、舞蹈队和山歌队等多个文艺队。文艺队利用春节、壮族三月三、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和重要节庆日,通过开展百家宴、文艺汇演等形式,与台湾同胞开展民族交流,并以自编导山歌参加文艺演出宣传党的政策以及开展民族团结活动,每年开展文艺演出20余场,进一步传承民族文化。第一村300多年历史的蓝衣山歌和哭嫁歌,经过保留传承并跟随时代的改变进行发展,2009年,第一村的“哭嫁歌”被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通过流传辐射至甲地市三区两县市及乙地等地,促进多地群众的文化交流。2012年10月建成的民族文化展览馆。三、强化政务代办、民生保障、志
5、愿互助三项服务。第一村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积极发挥志愿服务优势,走访入户为各族群众开展政务代办服务。通过以“上下联动,邻里共享”为主题,诚邀爱尔眼科、志愿服务走进村屯开展理发、量血压等便民服务,不断激活企业主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热情,形成邻里一家亲的局面。同时,积极组织社会爱心人士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书香进万家”主题活动,定期对第一村小学开展捐资助学活动,为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护航,共组织捐赠书籍1.2万元,惠及学生100O多名O四、解决各民族群众住房、医疗、教育、务工四个突出问题。第一村着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推进乡村振兴。近年来通过筹集约2221万元用于基础建设,从中解决了群众出行、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村民 团结 进步 创建 工作 典型 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