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民事公告送达制度的缺陷与完善.docx
《法院民事公告送达制度的缺陷与完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法院民事公告送达制度的缺陷与完善.docx(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法院民事公告送达制度的缺陷与完善一、公告送达案件中出现的不良后果由于公告送达是一种推定送达,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人民法院并不能保证受送达人真正地知悉公告文书所刊载的内容,并及时地作出反应。这是公告送达与其他送达方式相比最为明显的缺陷。这一缺陷可能带来多个层面的问题。从权利保护的视角来看,公告送达可能会对当事人的知情权、听审权、答辩权、举证权、质证权等一系列的权利造成了损害。当事人在案件审理的过程中要行使前述权利,首先必须要了解自己已经受到起诉,了解自己是本案的当事人,因公告送达不能保证受送达人真正地知悉诉讼文书的内容,当事人知情权等权利自然就不一定能得到适当的保护。从审判的视角来看,以公告送达
2、的案件容易造成冤假错案。一方面,在公告送达的案件中,如果受送达人最终并没有收悉公告所传达的信息并作出积极的反应,那么缺乏对抗辩论、相互质证等环节进行过滤的案件事实的真实可靠度就会大打折扣,法院依据原告方的一面之词所做的判决就难免会造成一边倒的局面;另一方面,原告方常常利用公告送达并不能保证受送达人真正收到送达的特点,故意捏造一些材料以骗取法院进行公告送达,从而谋取不当利益,造成不公判决甚至错误判决。从执行的视角来看,由于在以公告方式进行送达的案件中,绝大部分受送达人实际上无法在适当的时间内了解公告信息,他们的各种程序权利被变相地剥夺,因而他们内心的不满情绪很难因为诉讼程序的终结而消失,势必造成
3、执行难度的增加。由于公告送达可能造成多个层面的问题。二、公告送达案件出现不良后果的原因分析1 .公告送达的性质决定公告送达是拟制送达,其特征是诉讼信息传播的媒介化,法院必须通过媒介才可传递诉讼信息。而媒介、包括大众媒体在传播诉讼信息过程中,可能发生信息传播受阻的情况。同时,通过媒介发布的信息是面向大众的,其信息是否有效传递给目标受众也是未知的。送达是当事人程序“参加机会的保障”,“不过,如果不知被告的住所而只能以公示送达的方式拟制通知时,法律上是在对保障参加机会做出一种妥协”。作为一种法律拟制,公告送达正是司法程序妥协的产物,此过程中,需要法院采取措施来提高公告送达的实质效果,但即便这样,其最
4、终的送达结果还是充满了未知的因素。因此,与实际送达比较,公告送达的出庭率较低也是必然的。2 .立法不完善由于公告送达适用的特殊性和有限性,有关公告送达的规则较少,制度设计单一而僵硬,没有平衡不同主体,包括法院、原告、被告对公告送达价值的多元追求。同时,一些重要事项在立法中根本没有涉及或者规定简单,很难保证公告送达科学的适用。因诸多事项法律没有规定或者不具体,相应地导致了公告送达过程中的恣意。相反,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关于公告送达的立法就详尽得多。比如我国澳门、台湾地区有关公告送达的立法规定,从当事人下落不明的确定,到公告送达的申请、审查,以及公告送达媒介选择等都有较为精细的设计。3 .人口流动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法院 民事 公告 送达 制度 缺陷 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