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肿瘤药物心血管毒性发生机制和临床表现总结.docx
《抗肿瘤药物心血管毒性发生机制和临床表现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抗肿瘤药物心血管毒性发生机制和临床表现总结.docx(8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抗肿瘤药物心血管毒性发生机制和临床表现总结一、抗肿瘤治疗相关的心脏毒性分为两种类型:I型心脏毒性、II型心脏毒性。I型心脏毒性:多伴有不可逆的心肌损伤,呈剂量依赖性,更易导致心力衰竭的发生,多见于传统化疗药物如懑:环类、烷化剂、抗微血管药物治疗后。型心脏毒性:可导致心肌收缩力的暂时性丧失但无超微结构异常,呈非剂量依赖性,多数为可逆性,多见于曲妥珠单抗治疗后,VEGF抑制剂、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等其他靶向药物治疗后也可发生。二、抗肿瘤药物的心血管并发症分为九大类:心肌功能障碍与心力衰竭、冠心病、瓣膜病、心律失常、高血压、血栓栓塞性疾病、外周血管疾病与卒中、肺动脉高压、心包疾病。抗肿瘤药物心血管毒性三
2、、发生机制和临床表现(一)意:环类:多柔比星、伊达比星、表柔比星、米托惠能发生机制:1 氧自由基引起的DNA损伤2 铁代谢和钙信号的变化3 心肌细胞受损,抑制心肌细胞拓扑异构酶2-临床表现:心力衰竭和冠状动脉疾病(3%-48%);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心房颤动;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急性心肌炎。(二)烷化剂:环磷酰胺、异环磷酰胺、顺箱、美法仑发生机制:1 直接引起内皮损伤、氧化应激、线粒体损伤2 谷胱甘肽疏基转移酶缺乏3 肉毒碱棕桐酰转移酶缺乏4 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的表达减少5 血小板活化和聚合临床表现:心力衰竭;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心房颤动;室上性心动过
3、速;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肺静脉阻塞性疾病(环磷酰胺);急性心包炎;冠状动脉疾病;缺血性卒中(顺钻I);高血压。(三)抗代谢药物:5-氟尿喀咤、卡培他滨、吉西他滨、阿糖胞昔发生机制:1 内皮细胞功能损害,一氧化氮释放减少,内皮素增加,血小板聚集和纤维蛋白形成,冠状动脉痉挛,心肌缺血2 红细胞形态改变,携氧能力下降3 氧化磷酸化减少,三磷酸腺昔减少,氧自由基增加,抗氧化酶减少,二氢咯唬脱氢酶突变,5-FU代谢产物所致的心肌毒性4 儿茶酚胺引起的心功能障碍(TakOtSUbo心肌病)5 血栓性微血管病(吉西他滨)临床表现:心肌梗死;心肌病;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包疾病(阿糖胞昔);高血压(吉西
4、他滨)。(四)抗微血管药物:紫杉醇、多西他赛发生机制:1 浦肯野系统或自主控制受损2 诱导组胺释放3 多柔比星毒性物质的代谢增强(懑:环类治疗史)临床表现:心力衰竭;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心房颤动;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紫杉醇);缺血性卒中(紫杉醇)(五)抗HER-2单克隆抗体: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发生机制:1 减弱酪氨酸激酶受体/神经调节蛋白-1激活途径:心肌细胞功能及活性下降2 抑制NotCh信号通路:细胞增殖及活性降低3 细胞内抗氧化/氧化失衡4 循环血管紧张素升高曲妥珠单抗临床表现:心力衰竭和冠状动脉疾病Q.7%-20.1%);高血压(4%);心律失常;血栓栓塞(
5、2%-3%)。帕妥珠单抗临床表现:心力衰竭和冠状动脉疾病(0.7%-1.2%);血栓栓塞。(六)抗VEGF单克隆抗体:贝伐珠单抗发生机制: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介导的血管生成中断:毛细血管密度减少、内皮功能障碍、氧化应激2 心肌细胞收缩功能降低3 动脉压力增高临床表现:高血压(7.5%);心力衰竭(1.6%-4%);冠状动脉疾病(3.8%);血栓栓塞(3%-21%);血栓微血管病(七)抗CD20单克隆抗体:利妥昔单抗发生机制:1 .细胞因子释放增多,白细胞介素-6-神经激素激活明显、交感神经过度激活和微血管功能障碍。2 .心肌细胞网状蛋白纤维形成增多,心肌细胞传导减弱。临床表现:心力衰竭;冠状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肿瘤 药物 心血管 毒性 发生 机制 临床表现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