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导学案.docx
《第20课--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0课--导学案.docx(6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标要求】1 .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2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自主学习】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 .背景(1)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不甘心失败。2 2)1918年夏,苏俄进入时期。2 .目的:为了集中全国的、,支持红军、战胜敌人。3 .内容(1)实行o(2)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3)取消o(4)实行普遍o4 .特色:兼有“”和“两种特色。5 .评价(1)积极: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取得了国内战
2、争的胜利。(2)消极:余粮收集制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战后继续实施引发了严重的和政治危机。思考1如果你是当时苏俄国民,你为什么不喜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二、新经济政策1 .原因(D直接原因:“”政策在战后继续实施,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2)根本原因:不适应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不符合国情。2 .内容(1)农业:以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允许私人开办O以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矿产、森林、油田等。流通:恢复和O(4)分配:废除实物配给制。3 .实质: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的发展。4 .作用(1)提高了人民的积极性,促进了的迅速恢复。(2)有利于稳定O思考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
3、政策对我们有哪些启示?三、“斯大林模式”1 .背景(1) 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2) 1924年,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3)被逐渐取消。2 .实践(1)优先发展,其资金来源是农业和轻工业。(2)推行运动,以摆脱粮食供应困难。3 .特点(1)实行单一的和高度集中的。独立于世界市场之外。4 .评价(1)功绩两个的实施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经济实力的增长为后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弊端片面发展,导致农业和轻工业的滞后。向索取的太多,压制了他们的。长期执行,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的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思考3邓小平为什么说“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学习
4、反思】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疑惑点疑惑内容【合作探究】活动一:对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与马克思设想的社会特征,你有何认识?例U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这一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应是()A.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B.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C.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D.第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解析】B本题考查把历史事件、人物、观念等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解释的能力。把题干材料与选项对照,也许学生很客易做出选B的判断。但要讲清理由
5、似乎不易。学生已有的知识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目的是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从选项与材料的相关性程度看,选B0算不算理由?另有一个捷径:圣彼得堡彼得格勒(1917)列宁格勒(1924)圣彼得堡(1991),从同一个城市名称的变化出发可以迅速排除C、Do内战导致粮荒,粮荒引出余根收集制,其目的是巩固困难重重的新生政权,故A排除。活动二:有人认为新经济政策搞私有制、市场经济,就是使俄国退回到资本主义社会,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背叛,你是否赞同?说明理由。(提示:可结合当时形势、基本国情、实践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例2列宁对党内的同志说:“我们在夺取政权后就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 导学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