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能力的社科类课程研究性学习体系的构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职业能力的社科类课程研究性学习体系的构建.docx(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能力本位的高职社科类课程研究性学习体系的构建(1、2、3、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46)摘要*高职院校社科类课程教学的改革,应以提高职业能力为目标。在培养目标上应强调学生应用知识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培养方式上实现个性化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在考核形式上,应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关健词:职业能力、社科类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评价中图分类号:C712文献标识码:A“以效劳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教育办学的重要指导思想,职业技术教育必须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使学生具有全面的素质和综合的职业能力。所以高职院校社科类课程教学的改革,也
2、应从向学生传播和灌输某些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转向实现人的全面开展与职业能力素质的提高为目标。一、职业能力与高职社科类课程的改革职业能力(PrOfeSSionalCorapelence)是与一般能力相对应的特殊能力,它是由一般能力经过开展和整合而形成的。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开展,必须参与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模拟的职业情境,通过己有知识和技能的类化迁移,使相关的一般能力得到特殊的开展和整合,形成较为稳定的综合能力。职业能力具有下根本特征:(1)应用性(职业性)。职业能力的培养是以社会需求和市场需要为目标,侧重于各种根本能力在职业活动中的具体应用。(2)层次性(复合性)。随着技术的开展,人才素质日益向通用型、
3、复台型靠拢,多层次、多领域的能力要求是现代职业开展的方向。(3)专门性(方向性)。职业能力是针对-定职业的能力,它的培养不能以单纯的专业技能训练为主,要注重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高,(4)个体性(差异性)。是指职业能力的个体属性。学生职业能力的目标指向与个人性格、兴趣、爱好和需要等密切相关的,我们应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5)可变性(动态性)。它有两重含义,一是随着社会的开展和科技的进步,职业能力的内容处于不断的开展和变化之中;二是个人一生的职业岗位不可能成不变,岗位的变化使对个体的能力要求也随之迁徙。职业能力是在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并具备了一定的态度和经验的根底上形成的。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
4、和开展,必须经过训练,通过对已有的知识、技能、态度等的类化迁移,并得到特殊的开展与整合,从而才能形成职业能力。目前高职院校社科类课程以必修课为主,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根底、马克思主义根本理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单一,主要是教师讲授,注重学科知识传授,所以学生工作后发现在学校所学的社科类知识80%,在实际中都用不到。这样做的结果,一方面在时间上不能保证技术与技能的学习,在知识内容上难以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另-方面在培养目标上也达不到“宽口径、厚根底、高技能、多方向职业能力的要求。需要对高职社科类课程进行全面的改革,以适应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二、
5、完善基于职业能力的社科类课程教学体系借鉴先进国家的职业教育模式,结合我国教育的实际和社会开展的需要,我们认为应用型人才的职业能力的培养在培养目标上应强调学生应用知识技能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培养实践能力强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在培养方式上强调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和有指导的探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社科类课程教学体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改革:(一)增设社科类选修课程系列,引入实践性的教学环节在职业能力的培养中,社科类课程的教学要更多地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拓展其视野,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使他们成为社会需要的创造型人才。要到达上述目
6、标仅仅靠教学大纲规定的必修课是远远不够的,各学校应根据自己的教学培养方案,增设选修课系列:(1)传统文化系列: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文化地理(2)文学艺术系列:美学、文学作品欣赏、音乐欣赏、美术欣赏(3)社交礼仪系列:商务谈判与口才技巧、社交礼仪、应用文写作(4)人文与科技融合系列:企业文化、IS09000质量认证体系等。在新的社科类课程体系下,必修课程约占总课时的60%左右,选修课程约占总课时的40%左右。选修课是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激发个体的创造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选择选修课局部,从而实现个性化教育。社科类课程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不应是死板的知识传授,应该面向活生生的社会现实,每
7、门课程应安排20%以上的课程用于实践教学。还应增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教师指导下,通过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延伸第一课堂的教学。第二课堂教育方面,通过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勒工助学效劳中心等机构,以校园文化为核心,以主题活动为主导,以学生协会、社团组织为载体,全面实施大学生职业素质拓展方案。第三课堂教育方面,利用高职实训基地的有利条件,在完成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同时有方案、有目的地利用大学生的寒暑假、双休日和课堂教学中的某些教学环节,积极地组织他们到工厂、农村、军营进行调杳、访问、参观、知识咨询等多种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探究各类方法,关注社会生活,以学科的多元化、综合化特质将教学成
8、果进行整合,有效地激活学生的知识储藏。(二)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入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高职院校社科类课程,要努力创造能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条件,实行五阶段双配合的研究性教学模式。开展研究性学习,对教师而言,从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变成了学习过程的参与,努力为学生创造模拟的职业情境,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
9、学习时机。教师课前创设一些问题,让学生去查找资料,带着问题去听课。同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认知水平,从本学科相一致的内容中,自立专题,自选素材,制定恰当的研究方案,在社会实践中带着课题去进行研究探讨,并对研究的整个过程进行总结反思。使其经历类似,确定任务一一制定工作方案一一实施方案一一进行质量控制与检测-评估反应整个工作过程,教师通过网络等手段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实时指导和控制。对学生而言,要积极、主动地投身教学过程,根据自身需要选定具体学习目标,选择学习进度、学习资源和学习方法,并评价自己的学习成果。通过小组协作学习、工程工作等活动来体验学习,从而最大限度地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增
10、强他们适应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和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知识、技能有效的迁移与整合,培养职业能力。三、完善基于职业能力的社科类课程的评价体系在社科类课程评价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在评价指标体系确实定上应该把握好以下特点:(1)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全方位。(2)评价内容的灵活性和丰富性。(3)在过程中所获取的体验情感。4)了解掌握学生研究学习的方法。(5)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开展状况。(6)学生的学习收获、效果。(一)基于职业能力的社科类课程评价体系的原那么1、科学性与互斥性。指标-定要建立在科学的根底上,概念必须明确。其设置应遵循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原那么。此外,确定的指标应具有独立性,
11、不具有相关性,不存在因果关系。2、针对性和系统性。指标体系作为-个有机整体,应该能较全面系统地反映和度量社科类课程教学特点与教学效果,以保证综合评价的全面性与可信度。3,通用性与专用性。社科类课程内容丰富,涵盖面广,不同学科有不同的特点,指标的选定除了具有社科类课程的共性以外,具体操作时,还要考虑各门学科其自身所特有的性质。4、可操作性。评价指标应具有可测性、可比性和可获得性,易于量化。(二)建立基于职业能力的社科类课程评价指标体系从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出发,综合考虑社科类课程各方面的因素,选择能够反映社科类课程特点的指标体系,指标权重确实定采用专家评定的德尔斐咨询法。其指标主要有如下:第一级指
12、标第二级指棚权重第三破指标权垂评价标准研究课理论意义U|0.25注重知识结构的联系,拓宽知识面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社科类课程教学效果U题的质生0.2运用价值U20.25关注社会现实,对解决问题具有指导作用创新13。25选题视角新颖,具有定的前展性,与独创性选题工作量UIll0.25具有一定的难度、广度和深度LZl运用UW0.4查阅文献(/20.25能适当延伸至与选题相关的其他领域、文献检索的方法、手段运用得当、符合选理要求运用知识能力U220,25能比拟系统地运用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BI方案设计U230.25培养良好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小组协作能力U240
13、.25学生之间团队合作精神和意识研究成果50.2成果实际价值13l0.1研究对实际工作有指导意义个人成绩U320.4亲身参与探索性实践并获得修悟与体验集体成绩U330.4学习的收获与效果包括调直报告、论文成果理论价值U340,1研究对理论有所开展,(三)基于职业能力的社科类课程评价过程应注意的问题1、在评价标准上基于职业能力的社科类课程的评价是种开展性评价,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不是给学生贴上优劣标志。2、在评价原那么上应坚持鼓励和指导相结合的原那么。使评价贯穿整个学习过程,要充分表达开放性、不要求结论标准化,一刀切。鼓励学生多向性思维,发散性思维的开展。3、评价
14、手段方法上可采取教师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小组评价、班级集体评价相结合,书面与口头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四、结论加强高职社科类课程的改革,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在教学理念上,应改变革传统以知识为本的教学观,向以学生全面开展为本、关心学生成长的现代教学观转变:在培养目标上,应强调学生应用知识技能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培养实践能力强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在培养方式上,应强调个性化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和有指导的探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学习评价上,改变过去“考试分数为唯-标准的单元单维考核,向强调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综合考核转变,从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的职业
15、能力。主要参考资料:1、邓泽民.职业能力的概念、特征及其形成规律的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02,(3):104-1072、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5.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74-813、蔡映辉.构建以人为本学生评教系统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5,(3):49-504、张人红.对研究性学习课程评价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开展研究,2001,(6):17-19ConstructionoftheSystemofSocialScienceCoursesofVocationalCollegeBasedonProfessionalCompetenceSongmei-ZhuAifang-WangzhaoxiaZhao(NanjingInformationVocationalCollegeNanjingJangsu210046)Abstract:ThereformofsocialsciencecoursesofvocationalcollegeshouldtakeimprovingProfessionalcoinpetenceastarget.Accordingtotrainingtarget,weshouldhelpStudenthowtoapplyth